本报全媒体记者 殷琪惠 实习生 郑 翀
“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当了半辈子的农民,现在变成了‘股民’,已经连续3年每年领到1000元分红。”9月16日,南昌经开区蛟桥镇龙潭村村民杜芳荣聊到越来越好的生活,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走在龙潭村,清风送爽,满目新景:柏油路面平坦干净,一排排齐整的屋舍,各色绿植迎风摇曳……“以前,村里垃圾随处可见,一下雨就全是泥地。”提起多年前的情景,杜芳荣记忆犹新。
为激活乡村振兴“一潭春水”,龙潭村村两委班子坚持将党建工作成果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我们切实发挥好龙潭村党总支在乡村振兴各个领域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抓党建促进乡村振兴。”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杜欢说。
通过党建引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充分利用“村校合作”优势,龙潭村与江西旅游商贸学院合作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与后勤服务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520余万元收入。2019年,龙潭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2020年又增资入股镇属蛟龙公司。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约700万元。
村集体经济强了,龙潭村出资为全村1600余名村民缴纳了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村庄环境美了,村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丰富。龙潭村将废弃菜地改造成篮球场、羽毛球场等文体场所或小游园、停车场,变“废”为“宝”。村里原来破旧的废弃仓库,改造成“党建+颐养之家”,解决老人吃饭问题;实施全村“水改”项目,解决村民反映已久的生活用水不便的难题……一项项实事,打造出一个宜居宜业的新龙潭。
近年来,我省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原则,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多种路径,推动村集体经济逐步向内涵式、多元化发展。2022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36元,增长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
如今的龙潭村,日子越过越红火。“我用一句话概括现在的龙潭村,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村美民富幸福来’,村集体经济收入争取到2025年突破千万元。”杜欢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