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数字蓝海绘新景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 晖

  9月19日,走进九江市柴桑区农村人居环境“万村码上通”平台运维中心,电子大屏上,柴桑区14个乡镇的动态监控尽收眼底,这是柴桑区利用数字“蓝”海,助力乡村治理迈出新步伐的缩影。

  在岷山乡大塘村四组大塘角,几名工人正在对村口的一处池塘进行整修。“之前听村干部介绍过‘万村码上通’可以反映问题,没想到处理速度这么快。”前不久,大塘村村民吴超散步时,发现村里一口池塘发出臭味,严重影响周边卫生环境和村民生活,便通过“万村码上通”反映了这一问题。岷山乡区域管护员在接到平台“派单”后,立即前往该村核实相关情况,并组织人员对池塘进行整修。

  “村民通过‘万村码上通’平台上报事件后,我们就能在后台收到信息,处理问题更加便捷高效。”岷山乡农业农村办公室副站长胡吉祥告诉记者,“万村码上通”平台实行“投诉、整改、反馈、督办、评价、考核”全过程闭环管理,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AI”等新技术手段,实现农村管理精细化、群众上报便捷化、问题处理及时化、长效管护科学化的目标,农村面貌正在发生大转变。

  平台建成以来,柴桑区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据介绍,柴桑区将进一步整合涉农信息数据资源,融合数字应用场景,不断扩大平台监管覆盖面,提升平台服务效能;争取到2025年,实现全区95%的村庄纳入“万村码上通”平台监管范围。

  近年来,我省重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先后印发《江西省“十四五”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农业农村数字经济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一体化部署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在全国率先运用PPP模式,建成省级农业云数据中心和智慧农业“123+N”平台;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速农产品电商发展;加强“三农”服务数字化建设,不断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2022年,全省农业农村数字经济规模达超700亿元;全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率29.4%,跻身全国前十位。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杭州第19届亚运会特别报道
   第06版:庆祝2023中国农民丰收节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资讯
同心促和美 赣鄱庆丰收
金色田野稻飘香
日子越过越红火
紫叶葳蕤促高效
数字蓝海绘新景
绿美乡村入画来
文明乡风拂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