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蔡颖辉
“选择在江特文创园,不仅因为其地理位置好,有着原汁原味的工业风格,更因为它是年轻人的聚集地,既有烟火气也有人气,与我们电商孵化基地的文化价值内涵一致。”谈及宜春市江特文创园,宜春睿飞创业孵化基地总经理袁明由衷感慨。该公司入驻江特文创园以来,发展势头强劲。
江特文创园前身为宜春电机厂,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坐落于宜春市袁州区东风大街,是宜春市保存最为完整的工业遗产之一。这里有红砖瓦房群落、具有年代感的工厂车间,见证了宜春的发展变迁,是一代居民的集体回忆。伴随着城市更新的脚步,老厂房变身为别具特色的文化创意综合体,这背后离不开袁州区因地制宜,有效盘活国有资产,打造文化新场景的积极作为。去年底,园区被评为第6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变化太大了!”宜春台协常务副会长、台胞江国良深有感触,2017年起,他在宜春电机厂内经营一家店铺,不仅见证了旧厂房的变化,也成了它的受益者。“改造后,这里从破旧、冷清的老厂房变成复古怀旧、功能完整的园区。”
“2021年,我们集团接手园区,秉承‘守旧创新’理念,投资210万余元,对旧厂房及配套设施进行修缮,将闲置的车间改造提升、再利用,让它变成新的产业空间。”袁州区国投集团资产管理部负责人徐飞介绍,改造内容包括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进行维修;对排水系统、屋面、停车场、路面等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升级;安装智能停车系统等。同时,遵循旧厂房的面貌,保留所有红砖墙、爬山虎、坡屋顶等。
伴随着环境的改善、设施的提升、物业的引进,餐饮、娱乐、体育培训、电商直播等企业纷纷入驻园区。如今,原油漆车间打造为宜春睿飞创业孵化基地,目前,入驻直播团队11家,基地与本土纺织服装企业、医药经营企业等合作,每月仅纺织、中成药等产品订单量达36万余件,带动200余人创业就业。
此外,园区有意识地聚集更多年轻人喜爱的消费业态,利用原冲压车间层高、采光等优势,打造成青少年篮球馆,满足全民健身需求;将原招待所打造成“蜂巢”式公寓,为年轻人在城市中创业提供低成本的居住服务;将原精装车间打造成“90年代生活馆”,还引进摩托俱乐部、音乐演出场馆等等。园区商家、企业的蓬勃发展带来资产的有效盘活,据统计,园区入驻商家从16家增加到73家,出租率从不足30%提升至85%,年租金逾300万元,后期可突破400万元。
“‘拥抱’年轻人才能盘活市场,把握市场。我们还将联合商务、交通运输等部门,推出文旅消费活动,开通专线公交,持续发展夜经济,激发消费新活力,让文创园接地气、聚人气、有烟火气。”袁州区国投集团党委委员易平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