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指尖非遗”进课堂

◀老师向学生们讲解豫章绣的针法要领。 本报全媒体记者 侯艺松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侯艺松

  微信号:xyx0602

  电话:13699505140

  “同学们,这节课要绣制的是《卡通娃娃》,分为分线、穿针、起针、定针4个步骤。大家先学习分线,抽出一根三号线,一根线有16根丝线,将它对半分开……”日前,在南昌市豫章小学教育集团紫金校区的豫章绣课堂上,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豫章绣第八代代表性传承人余正连拿着示范的绣品材料,给同学们讲解针法要领。只见她两指拈起绣针,轻轻地在绣绷上一挑一捞,彩线如鱼跃蝶舞般起落,针针细密、线线柔顺。

  据了解,豫章绣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豫章绣以针代笔,以线为墨,巧妙地将民间刺绣与传统书画融为一体,远观逼真传神,近赏则绣线细密,立体感强。2017年,豫章绣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去年3月,豫章小学紫金校区决定将豫章绣引入学校特色课程,希望孩子增进对乡土文化的了解,让本土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本学期是我们开设的第四期豫章绣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自主报名。”豫章小学紫金校区副校长杜子彦说,“今天是本期的第一节课,目前招了30名学生。”

  五年级的万紫娟是课堂上经验最丰富的学生。“我从第一期就开始学了,每一期都没落下。”她一手持针线,一手持绣绷,动作看起来游刃有余。“最初是我妈妈让我报名的,她认为我性格太急躁,刺绣可以锻炼耐性,让我的性格变得沉稳些。”她笑着说,“慢慢我就产生了兴趣,看着自己一针一线绣出来的作品,很有成就感。”说完,她兴冲冲地给记者展示了几幅作品,《年年有余》《鹤》《蝴蝶花开》……每一幅都栩栩如生。

  万紫娟的同学王思睿则是一名新手。“听老师介绍后才知道原来豫章绣是我们家乡本土传统文化。”她说,“今天学习了几种最基础的针法,刚开始觉得有点难,但我相信自己能学好。”她坐在万紫娟旁边,时不时向她请教,最终也完成了一幅作品。

  “传统技艺需要年轻人加入,注入新鲜血液。传承地方文化也要从娃娃抓起,方能生生不息。”余正连说,为了让学生们系统性学习豫章绣,每一期课程她都编制了相应教材,全面介绍豫章绣的起源、艺术特色、兴衰历史、传承人等等。

  “除了传承优秀文化之外,学习豫章绣还能锻炼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杜子彦表示,“我们也希望能开设更多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让家乡的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知家乡文化,树家国情怀。记者了解到,除了紫金校区的豫章绣,近年来,豫章小学教育集团在各个校区还陆续探索开发了南昌清音、南昌瓷板画、南昌评书等乡土文化浓郁的特色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后活动,也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家乡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专题
   第07版:要闻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民生
   第10版:政文
   第11版:综合
   第12版:公益广告
“指尖非遗”进课堂
党报帮你办
政府食堂开门迎客暖人心
数字化助力古籍保护传承
传统文化润童心
老厂房焕发新活力
齐聚一堂谋发展
从避暑游到四季游
用心调解化纠纷
贴心服务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