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葆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

  ■ 乐 兵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文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并强调“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这些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和亲民爱民的赤子情怀。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就是我终生的信念。”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讲话,感人至深,激荡着深沉的人民情怀,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崇高追求,闪耀着执政为民的思想之光。“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关注着灾情,指导着救灾工作,心里一直惦念着受灾地区和受灾群众。我当时就说,灾后恢复重建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一定要再来看看”“特别是到了冬天,老百姓能不能安全温暖过冬?还有什么生活困难?”11月10日,立冬后第二天,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北京、河北受灾较重的门头沟区、保定涿州市,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检查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如约”而至,正因“时时放心不下”。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贯穿的一条红线,深刻体现了这一重要思想的根本价值取向。党员干部要准确把握“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对标“无我”的境界,坚守终生信念,永葆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既然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交给了我们,就要担当起这个责任”。寥寥数语,大义凛然,许党许国、为民服务的信念与担当自然流露,令人印象深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和使命担当,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新时代历史伟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绘就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宏伟蓝图。

  这样的人民情怀穿越历史、启迪未来,伴随着党的百余年奋斗征程。“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面对兰考的风沙、盐碱、内涝之患,身先士卒,带着群众封沙、治水、改地,心里唯独没有自己;“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打破技术封锁,隐姓埋名30年,为铸造国之重器奉献毕生心血;“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点亮贫困山区女孩梦想;“时代楷模”黄文秀,扎根基层、一心为民,以生命赴使命,让青春之花绽放在脱贫攻坚路上……回溯党史,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为事业而忘我、为人民而无我,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又一座丰碑。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每一名党员都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百姓心为心,爱人民爱在心里头,帮群众帮在急需处,“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以点点滴滴的付出,为心怀“国之大者”写下生动注脚。

  “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面对血与火的考验,共产党人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永葆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答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5版:视线
   第06版:产经
   第07版:文件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资讯
永葆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
多方协同共筑反诈“防火墙”
为未成年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乐见“蹭老式”学习走红
办好社区食堂“烹出”幸福滋味
让体育运动的热潮涌动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