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方协同共筑反诈“防火墙”

  ■ 涂汉林

  近日,山东警方破获了一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施诈骗的案件,犯罪嫌疑人借助“换脸”技术伪装成受害人亲属,在同受害人进行短暂的视频通话后获取了对方信任,并借机实施诈骗。该案经媒体报道后,在互联网上引起了热议。

  近年来,国内外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十分猖獗。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法分子不断翻新诈骗的方式和手段,如利用人工智能、语音合成、区块链等各种先进技术实施更加精准、更加隐秘的诈骗,令许多人深受其害。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面对这些新变化,公安部门不遗余力,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手段,对各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同诈骗分子的斗争是一场全面而持久的较量。防治电信网络诈骗,既需要有关部门不断投入力量,持续打击和治理,也需要群众广泛参与,增强全民防诈、反诈的意识和能力,有效铲除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滋生土壤。

  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一方面,应当准确把握关键环节,集中力量、重拳出击,不断提升打击效能。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组织化、链条化、“产业化”等特征,给执法工作制造了不少阻力,但俗话说得好,“打蛇打七寸”,电信网络诈骗终究离不开信息流和资金流这两个关键渠道。有关部门应当由此着手,重点打击电话卡、银行卡买卖行为,切断骗子们的工具来源,斩断犯罪链条。另一方面,应当依法加强对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管理,落实并完善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建立健全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用户三级责任制,防止不法分子将其应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

  公众应当从做好自身防护着手,不给骗子以可乘之机。电信网络诈骗虽然花样百出,但是基本套路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骗子依然是通过引诱、胁迫、冒名等方式,一步步地将受害人引入预先设好的陷阱中。只要我们做好防诈、反诈的基本功课,就能有效识别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一方面,公众应当提高防诈骗意识。比如,在接到来路不明的电话或消息时,应当提起十二分警惕,时刻保持理智和清醒,不要有“一夜暴富”“天上掉馅饼”之类的心理,以免被骗。另一方面,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各种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措施。比如,在前文提到的案件中,受害人正是由于亲属关系与照片信息外泄,加上没有通过可靠渠道核实对方身份,最终受骗。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个人身份、手机号码、银行卡号、照片等敏感信息,防止被骗子利用。陌生人通过电话、网络、短信等途径要求进行转账汇款的,要做到不听、不信、不转账、不汇款。

  总之,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相互配合。只有从各个方面抓实抓细,才能有效斩断犯罪链条,筑牢全民反诈“防火墙”。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5版:视线
   第06版:产经
   第07版:文件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资讯
永葆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
多方协同共筑反诈“防火墙”
为未成年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乐见“蹭老式”学习走红
办好社区食堂“烹出”幸福滋味
让体育运动的热潮涌动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