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年来,赣州市强化“预防在前、调解优先、依法调解、实质调解”理念,积极探索“枫桥经验”江西实践“寻乌工作法”,全面建立“单位联村、干部联户、法律联基”机制,推动“法治力量沉下去,调查走访止纷争”,努力实现矛盾纠纷化解“能进祠堂不上公堂、能在村组不到县乡”,在实践中培育出一批务实管用的特色做法。
始于“联村共治”
走出新时代群众路线
寻乌县长宁镇三二五村,文化广场、村史馆、文化长廊、红色法治文化公园等一应俱全,常年活跃在村里的调解队,是“联村共治”的生动缩影。2017年以来,该县全面推行“单位联村、干部联户、法律联基”工作机制,全县99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挂点帮扶187个村(社区)、近3000名干部与6.6万户农户结对联系。
赣州市新时代群众路线遍地开花:将军县兴国,发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和“模范兴国”优良传统,创建了“平安模范团”,建立政法、信访等部门挂点联系乡镇机制;上犹县采取“圩日接访”“乡间夜话”“领导包案”三项机制,推动领导干部下访,由“群众找上门”向“服务走出去”转变……始于“联村共治”的群众路线,在赣州大地,已实现从乡村治理到城市治理的拓展和延伸:瑞金市“政法轻骑队”、章贡区“老班长”志愿服务队、赣县区“智尧释法调解坊”等社会治理品牌,已成为赣州深化平安法治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兴于“整合资源”
打造一站式化解平台
赣州市南康区依托综治中心,整合人民来访接待、公共法律、劳动争议等力量资源,推进县乡矛盾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建设。按照“前桌+后厨”布局,设置了九大功能区。实行“导台受理-分流处理-联动办理”服务机制,及时将群众引导分流至对应窗口办理,中心首接工作人员和首办事权单位共同负责受理事项的办理、跟踪、督办、回访等,实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赣州市发挥县(市、区)级中心龙头作用,纵向强化乡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建设,壮大基层调解队伍,推动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建设,横向衔接各类行业性调解平台,构建矛盾纠纷“点线面”三级联动调解体系。
成于“融合创新”
探索多元化解纷机制
近年来,赣州市强化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市级挂牌运行行政争议多元调处中心,推动成立了20家县级调处中心,实现全覆盖运行,构建起行政争议多元调处“一盘棋”格局。目前已调处行政争议268件,化解136件,解纷成效明显。
为聚集多方力量参与多元解纷,该市健全“法院+商会”机制,成立33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在5个商会设立多元化解工作室;建立“诉源治理”府院联系机制,推动涉土地房屋征拆类纠纷显著下降,仅兴国县就建立“屋场说事点”1163个,宣讲政策法律7156场次。以多元主体参与、多种资源整合为着力点,兴国县高标准打造“兴法铺子”红色法治品牌,已设立“兴法铺子”6个、红色后代工作室1个、名人调解室2个,有效调解矛盾纠纷案件852件。
赣州市创新“矛盾纠纷+心理服务”新模式,先后参与化解矛盾纠纷224件,开展心理疏导与调适1000余人次;依托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将金融、劳资、房地产等重点领域的矛盾纠纷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和分析挖掘,有效提高矛盾纠纷化解质效。全南县积极推行“云开庭”“云调解”“云送达”,网上庭审(调解)246场、电子送达5000余人次,有效降低了在外当事人解纷的成本。(刘志友 李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