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候鸟无国界

——中俄举办小白额雁保护线上国际交流活动侧记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杨碧玉

  “在小白额雁的繁殖地,俄罗斯连续4年监测到小白额雁有2.8万只。中国作为小白额雁的栖息地,如何加强对该物种的保护?”

  “小白额雁在迁飞时,沿线相关部门是否有必要成立联合监测工作组?”

  …………

  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3月29日,一场跨越国界的珍稀候鸟保护交流活动,通过视频,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鄱保局)举行。这是中俄首次就小白额雁保护举行线上国际交流活动,主题为“小白额雁东部种群规模及未来联合研究”。

  会议参与者有中国、俄罗斯、日本、比利时等国的鸟类研究专家,国际鹤类基金会相关负责人,以及国内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代表。

  “小白额雁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全球易危物种。”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贾亦飞说,每年3月,小白额雁开始成群北迁,在中国东北地区停歇并补充能量;然后在东西伯利亚的高寒地区繁殖;9月开始南迁,回到长江中下游越冬。它是长江中下游湿地的旗舰物种,近10年来数量呈现下降趋势,面临较大生存危机。

  “我们希望借助国际交流,全面了解小白额雁等珍稀候鸟的繁殖地、越冬地、停歇地的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措施。”鄱保局局长徐志文表示。

  当天,与会专家就小白额雁在针叶林繁殖地的研究、小白额雁中国越冬种群的监测方法及结果等内容,分享了学术调查报告,相关保护区管理局代表就小白额雁的环志与卫星监测、栖息地管理、公众自然教育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要尽快建立小白额雁繁殖地、越冬地、停歇地的联络与合作机制,共享卫星追踪、高空和地面调查数据,进一步摸清小白额雁东部种群数量、分布范围及其威胁因素。

  据悉,鄱保局等国内一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及相关科研机构将加快成立小白额雁专项调查组,共同开展小白额雁的种群专项调查工作,为保护全球易危物种贡献更多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中俄举办小白额雁保护线上国际交流活动侧记
~~~
~~~
~~~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综合
   第07版:民生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金融
候鸟无国界
江西飞行学院,“起飞”!
苗圃春景
爱意润童心 港湾伴成长
舌尖上的新建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