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 旻
仲春时节,在兴国县龙口镇睦埠村,“童心港湾”的童伴妈妈陪着留守儿童一起踏春、看油菜花;在修水县上奉镇、宁州镇等地,童伴妈妈为留守儿童耐心讲解法律小知识,将法治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
江西是外出务工大省。怎样呵护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守护农村留守儿童精神家园?2019年,共青团中央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具备一定工作基础的12个省(自治区)114个项目村建设“童心港湾”。作为首批试点省份之一,我省持续推动“童心港湾”建设,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截至今年3月,全省稳定建设运营“童心港湾”1180家,惠及留守儿童6万余名。
打造一支队伍——
让童伴妈妈更专业、更贴心
“作为童伴妈妈,我们不仅是孩子们的陪伴者,更应该是他们心灵的引路人”。3月31日,共青团兴国县委举办了一场童伴妈妈工作培训交流会,“充电”之后的童伴妈妈们互相交流,感慨良多。
一名“妈妈”,一个港湾。对于“童心港湾”建设,选配好童伴妈妈,是核心要素之一。
兴国县选出了一批文化水平较高、熟悉当地情况、有爱心有经验的本地年轻女性,担任童伴妈妈。37名童伴妈妈主要由当地教师、文明实践员构成,其中半数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平均年龄32.5岁。
修水县推动童伴妈妈“选、培、管”一体化建设,定期组织表现优秀的童伴妈妈和留守儿童,参加“宝贝出村·点亮微心愿”研学活动。
省“童心港湾”项目办公室管理服务组负责人孙蔚介绍,我省致力于打造一支以童伴妈妈为主的“童心港湾”服务队伍,在把好选配关的基础上,做好考核关、提升关。一方面抓考核,另一方面助成长。每月全覆盖式调度“童心港湾”项目点运行服务,定期抽查服务时长等工作指标;定期组织开展集体“充电”培训活动,组织推荐优秀的童伴妈妈“走出去”学习,选树典型激励先进,依托童伴妈妈为留守儿童筑好“爱心港湾”。
培育一个品牌——
周周有活动,场场要精彩
修水县是一个外出务工大县。据统计,该县有留守儿童5万余人,占全县未成年人总数的22.5%。自2022年6月修水县“童心港湾”项目运营以来,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固定开展特色主题活动,累计已有4000多场。
根据《江西省深化童心港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项目的实施方案(2022-2024年)》,我省力争用三年建设好、管理好、运行好“童心港湾”,打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品牌。
让活动出新出彩是关键一招。“我们专门聘请了一名项目专员,负责设计每周的活动内容,并提供详细的课件给童伴妈妈参考,确保每周活动有亮点。”共青团修水县委书记朱浪浪说。
力争周周有活动,确保场场要精彩。孙蔚介绍,今年,省“童心港湾”项目办对全省的项目点进行了优化调整,更加注重服务效能。比如,按照建设规范年、服务提升年、创新深化年的工作部署,聚焦培育品牌、打造特色活动等方面,持续发力:丰富活动内涵,在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知识、户外体育锻炼、自护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汇聚青年力量倾情加盟,组织引导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等在“童心港湾”项目点开展帮扶实践活动等。
春风暖人心,关爱伴成长。每个“童心港湾”,都是留守儿童的心灵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