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露瑶 李志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开辟绿色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绿色生态是江西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当前,应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进全面绿色转型,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厚植壮大绿色生产力,加快形成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质生产力。
▌把握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具有内在一致性。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绿色生产力将绿色低碳理念、技术、标准、管理等融入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重塑生产函数系统,与新质生产力具有基本内涵的一致性。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绿色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动力。不断研发和应用绿色新技术,推动一二三产业全方位、全流程绿色化改造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具有核心特征的一致性。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绿色生产力摒弃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以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与新质生产力具有目标导向的一致性。此外,新质生产力能够为绿色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推动力,而绿色发展能够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市场需求和发展机会。因此,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加快形成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质生产力是江西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的内在需要。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新质生产力作为蕴含绿色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将生态环境要素纳入生产函数,通过创新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绿色发展效能,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提供了强有力的绿色新动能。加快形成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质生产力,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为核心,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深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奋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作出新贡献。
▌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绿色科技创新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一是增强绿色技术创新供给能力。深化对关键绿色技术的研发与突破,聚焦清洁能源、低碳技术、零碳技术、负碳技术、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及生态农业等领域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打造引领绿色技术创新的示范区。二是培育多层次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在着力打造一批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低碳科技龙头骨干企业的同时,积极培育绿色技术创新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促进大中小绿色技术企业之间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三是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以社会绿色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由龙头企业引领,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智力支持,各创新主体紧密协作的绿色创新联合体。四是深化交流合作。促进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粤港澳大湾区在绿色技术方面的深度合作与交流,鼓励企业设立“科创飞地”。构建绿色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对重大绿色技术成果的后续研发、产品试验、推广应用等环节进行持续追踪与精准对接。
积极构建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与重要载体。一是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重要方向,聚焦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石化化工、建材、钢铁、航空、纺织服装、现代家具等重点产业,落实设备使用强制性标准和淘汰目录,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发输配电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创新链,强化传统优势产业的绿色竞争力。二是培育壮大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以光伏产品、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稳链、畅链、强链、延链”。着力打造全国铜基新材料企业集聚地、创新策源地、标准供给地、品牌引领地、生态最优地,加快建成全国铜基新材料重要基地。三是前瞻布局绿色未来产业。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立足全省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谋划布局氢能、储能、生物制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未来能源和制造业发展。四是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有效发挥新质生产力新技术和新手段的作用,推动解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确权难、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持续难的问题,促进自然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
▌筑牢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和社会基础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制度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一是统筹绿色发展顶层设计。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公众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治理职权和责任划分,落实好企业污染防治主体责任。二是优化绿色发展政策支持。深入推广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开发模式,科学有序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围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增效、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布局绿色新兴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土地、技术、绿色金融等支持。三是加大力度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相适配的绿色发展人才队伍。将绿色发展人才纳入紧缺人才目录,将符合要求的高层次绿色发展人才纳入重大人才计划,提高其支持比例。大力培育和引进绿色发展人才,鼓励省内高校加大绿色发展人才的招生培养力度,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机制。依托本地稀土、核资源、有色金属等特色研发平台,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飞地”等支持机制,以项目吸引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人才后备力量,不断壮大我省绿色发展人才队伍。
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培育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社会基础。一是发展绿色服务业。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稳定开行铁海联运,进一步推动多式联运,鼓励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工具。加速信息服务业绿色转型,建立绿色运营维护体系,推动服务流程信息化、实时化,逐步推广环保信用评价、碳资产管理、碳排放核算核查及相关检验监测等新兴绿色低碳服务。二是丰富绿色消费场景。推广普及废旧消费品回收和绿色智能消费品换新业务,由相关部门、厂商、流通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换新补贴,重点开展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和家装消费品换新行动,着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实现绿色低碳、智能人机交互、家电物联和家居融合的新消费场景和品类,构建全产业链条的绿色循环闭环。三是加强绿色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对绿色发展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进一步完善“绿宝碳汇”等“碳普惠”公共平台,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拓展其使用范围、畅通数据共享、丰富消费场景,真正推动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作者分别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发展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所长、二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