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新而进 向高而攀 向数而融

——从三家企业看懂赣江新区产业创新范式
博信玻璃产线第三次技改进入尾声。
“细胞工厂”合成天然蓝色素,广泛应用于食品、日化、纺织行业。
无介质全息技术让人们可以360°查看文物细节。
博信玻璃全自动钢化炉,大大提高了玻璃钢化效率。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杨 静 文/图

  新区之新,关键在创新。国家级新区,承载着赋能区域科技和产业创新的使命。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促进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明确推动包括赣江新区在内的19个国家级新区,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如何蓄力破局,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塑造制胜未来的新动能、新格局、新优势?

  这个春天,一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产业发展竞速赛在赣江新区这块“改革试验田”铺展开来。无论是处在加速转型升级中的传统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兴企业,还是不断突破创新的“未来工厂”,都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向新、向绿、向智。

  暮春时节,记者蹲点赣江新区三家企业,试图从一个个聪明的车间、一座座智能的工厂,读懂国家级新区产业创新范式。

  一个“细胞工厂”的梦想——

  前瞻布局,

  做高品质原料智造者

  江西唯铂莱生物制药有限公司5.2万平方米的“细胞工厂”,颠覆了记者对工厂的印象:三层楼高的发酵罐静立,实验室一样洁净的车间里,一名技术人员通过显示器,观察菌体的生长状态,并记录下发酵数据。

  “我们的‘工人’在发酵罐里。”唯铂莱生物行政总监王义超指着眼前的庞然大物笑着告诉记者,“每个细菌就是一个‘智造者’。”

  2023年2月,唯铂莱绿色生物制药研发生产基地在中医药科创城顺利投产。一批生物合成的独创核心技术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为中医药、高端化妆品等产业提供原料。

  天然蓝色素“谷蓝”就是其中之一。据王义超介绍,大多数色素通过化学合成,生产、使用过程中环境污染较大;天然色素从动植物中提取,生产成本高,难以满足产业化应用的需求。

  “作为全球独创性技术,‘谷蓝’成功解决了这一痛点。”王义超说,“细胞工厂”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合成天然蓝色素,无污染、低成本,备受欧美市场青睐。

  原本只能从橄榄果实和树叶中提取的羟基酪醇,“细胞工厂”可以直接生产。这种广泛应用于药品和化妆品的超强抗氧化剂,长期受限于低效的植物提取工艺。生物合成量产后,纯度提升至99%,不仅获得美国GRAS认证,还拿下国内化妆品行业首个新原料备案。

  抗疟疾药物青蒿素,也在合成生物技术的加持下实现了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种植5万亩黄花蒿一年所提取的青蒿素,“细胞工厂”两周时间就可合成。

  “原本成本高昂、生产复杂的材料,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生产出来。”王义超介绍,企业现有21项核心专利,在医药、化妆品、食品、纺织、日化等多个产业领域都能找到“用武之地”。

  节能、环保、高效的背后,是企业自建的实验室——鸿鹄实验室,依托兰里中心(浙江杭州)、桑海中心(江西赣江新区)、盐湖城中心(美国)三个研发中心,唯铂莱生物打造了一个集基因工程、发酵工程、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于一体的智能生物乐高价值创新平台,构建起庞大的微生物菌种库。

  美国、韩国、日本……唯铂莱生物频频走出国门,拥抱全球市场。“这是一条潜力巨大,且与国际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新赛道,我们有机会、也致力于成为这条赛道的‘领跑者’。”谈及未来,王义超满怀信心。

  眼下,以唯铂莱生物为代表的企业,正成为赣江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随着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重点产业布局逐步落地,未来产业的新图景日益清晰。

  “现在的小苗,或许就是未来的参天大树。”赣江新区负责人认为,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谁的未来产业起步早,谁才能赢得先机。

  用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赣江新区加快发力。

  一家数字企业的布局——

  不断突破,

  把科幻变成现实

  电子显示屏“凭空消失”,其呈现的画面转而悬浮在空中,还能用手指触摸并交互操作?江西像航科技有限公司将这一科幻电影场景变为了现实。

  走进公司无介质全息展厅,科技感扑面而来。

  开启展厅大门的是“隔空开锁”——与密码锁按压解锁不同,通过“空中掌纹识别”,手掌对准智能锁,蓝光扫过,大门秒开。

  展厅中央,“悬浮”着一座3D青铜博物馆,人们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物,放大、缩小、拖拽,360°无死角查看细节。

  同样吸睛的,还有汽车智能座舱。车速、导航等关键驾驶信息从仪表盘转移到了驾驶员前方的空气中,只要向虚拟人发出指令,便能轻松实现空调控制、车窗开关等操作。

  无介质全息电梯、无介质全息提词器、无介质全息直播台、无介质全息教育桌、无介质全息医疗自助终端……丰富的应用场景,令参观者叹为观止。

  “交互精度3毫米内,响应延时26毫秒以内。”像航科技总经理李俊一边操作一边介绍,无介质全息技术解决了以往全息影像“看得见摸不着”的技术痛点,产品可覆盖所有有交互终端的场景。

  两个月前,像航科技迎来了“高光时刻”——研发的医疗无介质全息智能数字交互平台,助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功完成全球首例多模态影像融合TAVR手术。

  深耕无介质全息技术近10年,像航科技的应用场景已在文旅、汽车、教育、医疗、消费电子等领域落地,并进入马来西亚、新加坡、迪拜等海外市场。

  “这是一个待开发的万亿级蓝海市场,”李俊认为,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智能世界,离不开智能视觉的创新和应用。不断突破技术边界,实现技术领跑,才有底气一直“笑看风云”。

  在赣江新区,数字经济被寄予厚望,布局多年。以像航科技、海致科技、小视科技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工智能企业正在这里加速成长,促进数字经济规模倍增。

  如何继续领跑?眼下,赣江新区正按照《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6510”行动计划(2023-2026年)》的部署,精准发力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赛道,推动数字经济潜力企业释放动能。

  紧紧握住数字经济这把“金钥匙”,新区雄心勃勃。

  一块工程玻璃的蝶变——

  越是传统,

  越是一刻不能停止创新

  眼下,江西省博信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谭志康正忙乎两件事:产线智能化改造和家装市场开拓。前者关系生存,后者关系未来更好地生存。

  走进博信玻璃,全国首条切割、磨边、钢化、中空全自动化智能生产线已进入试运行阶段。点点鼠标,各式智能生产设备按照后台指令有条不紊进行操作,将一块块原片玻璃“一键加工”成各种规格的成品玻璃。“3至5个人就能将生产管起来,减少破损、提升质量,产能至少提升20%。”谭志康很是兴奋。

  新生产线带来新产品。“过去,我们只能加工4米以内的玻璃,技改后,加工规格升级到6米,能满足95%的市场需求。”谭志康介绍,产品种类也实现质的突破:过去只能加工矩形玻璃,现在可以加工任何形状的异形玻璃。

  系统同步升级。一个更强大的“大脑”24小时紧盯物料、设备、生产,采集数据,发出指令,每道工序间的流动和互联清晰可见。尺寸繁杂、补片追踪困难、半成品堆积,过去困扰企业的难题得以一一破解。

  “改变源自现实压力。”谭志康坦言,去年以来受房地产市场影响,订单下滑明显。压力之下,公司决定跳出工程玻璃市场,进军家装玻璃定制市场,从低附加值产品“走量”,转向高附加值产品“走质量”。

  博信玻璃一直有着强烈的智造梦。在赣江新区相关政策的激励引导下,公司4年间先后投入1.5亿元,3次对生产线进行技改,用真金白银和装备“死磕”。

  “每次技改都激流勇进,目的只有一个,依靠创新实现提升,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谭志康说。

  一次次走在行业前列的技改,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也打开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新空间。这个从小加工厂起步的家族企业,迅速成长为江西玻璃深加工企业的“领头羊”,并跻身中国玻璃加工30强企业之列。

  如今,博信玻璃正试水电商直播和社区直营店,力图通过工厂直达消费者的模式,获得新订单。“越是传统,越是一刻不能停止创新,唯有如此,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谭志康很清醒。

  传统产业“不传统”。在赣江新区,越来越多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数字化改造强筋壮骨。它们的背后,是赣江新区助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一盘大棋。

  当前,新区正探索打造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建立数字化转型“产品超市”,重点支持企业技改。

  “我们要把企业的数字化改造,从‘奢侈品’变成‘日用品’,带动产业、集群的创新突破。”赣江新区经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根据计划,新区今年将投资超150亿元,实施技术改造80个项目,直管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创新的种子已经种下,只待花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赣江新闻
   第07版:安义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新论
   第11版:智库
   第12版:学术
为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
向新而进 向高而攀 向数而融
赣江新区6个项目入选省重点项目
赣江新区加快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培育
赣江新区与南昌九江开展警务协作一体化
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活动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