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墨欧山 渔歌新唱

——仙女湖畔小村渔民跨省出国闯市场
雨后初晴的欧山村。

  本报全媒体记者 邹宇波 文/图

  俯瞰仙女湖,犹如一块镶嵌在新余的绿宝石。夏日,湖上小岛星罗棋布,山水风光旖旎,一阵阵微风拂过,湖面泛起点点涟漪,宛如一幅美丽的水彩画。

  仙女湖南岸,有一个传统渔村——欧山村,村民世代以养鱼捕鱼为生。随着仙女湖生态保护力度加大,沿湖村民退出网箱养鱼,短短十余年间,欧山村不仅摆脱了转型的阵痛,告别过去“渔兴则兴,渔衰则衰”的历史,还迎来了美丽蝶变:村民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抱团打拼,组建了一支捕捞大军向外输出技术,并走出国门进行规模养殖,再次唱响了动人的“渔光曲”。

  拆网上岸有新篇

  6月20日,家住新余市仙女湖区凤凰湾办事处欧山村的村民赵广根,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仙女湖塘尾码头,将起网的有机鱼装车外销。他和鱼打了30多年交道,从自己养鱼捕鱼,到拆网上岸当工人,见证了湖区生态的明显改善。

  以前,仙女湖沿湖村民大多以养鱼为生,有网箱1万余个。欧山村是一个水库移民村,有上千名村民,因缺地少林,“靠水吃水”曾是村民生存的首选。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村家家户户从事网箱养鱼业,高峰时网箱数量超5000个,占仙女湖养鱼网箱一半以上,是远近闻名的鱼苗和成鱼供应基地,引得全国各地养殖专业户前来参观学习。

  “网箱养殖密度大,使用的饵料、鱼药多,尾水处理不好就会影响仙女湖的水质。”赵广根说。多年的网箱养鱼形成了不科学的养殖方式,仙女湖的水域生态环境不可避免遭到破坏。2011年,仙女湖区开始全面拆除养鱼网箱,依托组建成立的江西仙女湖渔业有限公司,实行“人放天养”的生态养殖模式,守住渔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条底线,村民也由此开始了转型之路。

  “我们上门入户做村民思想工作,引导他们爱水护水,并按市场价格补偿网箱和鱼苗的成本,不让村民的利益遭受损失。”江西仙女湖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中平介绍,“我们还以配置原始股的方式,鼓励引导村民通过现金形式入股渔业公司,共享绿色发展红利。有捕捞技术的村民,则吸纳他们参与公司生产捕捞,带动了11名欧山村村民就业。”

  “比起以前自己养鱼靠天吃饭,现在的收入更稳定,每年还有分红,人也更轻松了。”赵广根笑着说,他有捕鱼技术,在公司负责捕鱼和卖鱼,巡护2000亩的水域,看到山更绿、水更清,心里也越来越美了。

  跨省吃上技术饭

  端午节过后,欧山村村民宋建新在家短暂停留后,便赶往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的赋石水库,准备进行下一阶段捕捞作业。在1万余亩的水域,捕捞50万公斤的成鱼,这是他去年12月份接到的订单,目前已完成了15万公斤的捕捞量。“按照合同,每公斤鱼捕捞上岸,甲方便支付我们0.8元,另外给我们每人每月1000元的伙食费。”宋建新带着5名村民,组团到外省吃上技术饭。

  今年67岁的宋建新,凭借过硬的捕鱼技术,长年在外从事捕捞作业。他告诉记者:“从仙女湖出来的捕捞队在国内是出了名的,许多渔业公司请我们去帮忙捕鱼,我跑过黑龙江、湖南、云南等多个地方,每年都有很多订单合同。”

  谈起捕鱼技术,宋建新如数家珍。村民湖边长大,不仅会网箱养鱼,还会在仙女湖大网捕鱼,通过拦网、刺网对鱼群进行包围、截拦和驱赶,迫使鱼群进入定置网中,从而达到集中捕鱼的目的。“捕鱼最要紧的是不能伤鱼,鱼擦破了皮就容易感染死亡。我们在外面捕鱼,用6寸的粗眼巨网,最独特的技术就是不会伤鱼,这点得到了国内各地养殖户的认可。”

  “村里人多年养鱼捕鱼积累下的技术和人脉,是转型成功的关键所在。”欧山村党支部书记袁丹告诉记者,“宋建新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像他这样从事捕捞作业向外输出技术的村民,村里有近200人,形成了一支业内有名的捕捞大军。”

  早先一部分村民在鱼贩的介绍下,外出承接捕捞业务,并带动亲戚邻里一同走出家门,吃上技术饭,形成了抱团打拼的局面。2012年,欧山村顺势成立捕鱼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了众多村民加入,保障他们出门在外时的人身安全,帮助他们妥善解决劳务纠纷。目前,村里的捕捞大军年收入已突破1000万元。

  出国开拓新天地

  老挝首都万象市郊外20余公里,一座占地面积750亩的连片鱼塘蔚为壮观,鱼塘内一条条肥美的罗非鱼,在水中翻腾跳跃。经营这片鱼塘的正是欧山村村民彭卫平。与国内从事捕捞作业的村民不同,他把眼光瞄准国外,靠中国技术扬帆出海,激活老挝渔业“一池春水”。

  记者电话联系彭卫平,他聊起了自己的创业经历:2012年,他怀揣着300万元现金,前往老挝养殖罗非鱼,克服了重重困难,将大水面养鱼做到老挝第一规模。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有16名村民前往老挝养鱼,使得小村渔业成集聚发展之势。

  成功的背后总有不为人知的艰辛。在老挝的前几年,凭借现代化的养殖理念,彭卫平的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可是2018年8月,老挝持续降雨引发洪灾,他的鱼塘被全部冲垮,一下子损失了700万元。“一个星期冲掉了我所有的积蓄,还负债200多万元。”

  “真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我借钱重新开始了创业。”彭卫平说,“老挝因缺乏资金、管理和技术,规模化养鱼还是一片空白,我决心填补这一空白。再者,这边气候适合养殖罗非鱼,一尾葵花籽般大小的鱼苗长成1公斤的成鱼,只需要6个月时间。遇上市场行情好,一两年就可以回本。”

  2019年,彭卫平添置了自动投料机、增氧机等现代化设备,再加上企业化管理理念,明确鱼塘内12名老挝职工的职责,极大提高了渔获量。“我平均每天销售罗非鱼2000多公斤、草鱼和鳙鱼150多公斤,占据老挝华人市场90%以上份额。比起以前在村里养鱼,我们现在不仅是‘鸟枪换炮’,还引领着老挝渔业的潮流。”彭卫平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同行到我这里参观学习,我都是倾囊相授。”

  欧山村渔民转型发展,走的是“岸上、技术、国外”的路子。欧山人积极向国内外渔民推广和传授捕捞技术,同时帮助老挝等国家发展养殖事业,彰显了大胸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仙女湖畔小村渔民跨省出国闯市场
~~~——看鹰潭如何建强商会助力地方发展
~~~
~~~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
   第07版:综合
   第08版:金融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健康
   第11版:产经
   第12版:专题
水墨欧山 渔歌新唱
“小商会”展现大作为
毕业快乐
全国各地全民健身“燃动”奥林匹克日
全省知识产权金融工作推进会在赣州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