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赣水苍茫闽山碧

  □ 宋海峰

  在黎川,随处可见红色印记。

  土地革命时期,黎川是闽赣革命根据地指挥中心,中国工农红军总部一度设立在这里。1933年,红七军团、红九军团在黎川组建;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光辉足迹。

  县城簧竹街的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旧址,县城河滩上中国工农红军史上最大的一次阅兵誓师大会旧址,湖坊的中共闽赣省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这些红色印记,让黎川有了说不完的革命故事。

  1931年6月,红三军团攻克黎川后,成立了黎川县临时革命委员会。1932年金秋时节,周恩来、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进占黎川、建宁、泰宁,开辟了闽赣革命根据地。从此,黎川到处红旗漫卷、红星闪闪。

  1932年12月30日,在黎川县城簧竹街河滩上举行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阅兵誓师大会。红一、三、五军团和闽赣边区地方武装共7万多名指战员以及1万多名工农群众接受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的检阅,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刘伯承等在阅兵会上讲话,动员军民全力打破敌人的第四次“围剿”。当晚,军民还在红一军团驻地三都举行盛大的文艺晚会,罗荣桓、罗瑞卿等参加了中国第一部红色话剧《杀上庐山》的演出,给广大军民以极大鼓舞。

  在闽赣省边际的武夷山脉中段西麓丘陵群中,有一个山区小镇叫湖坊。街上,一座晚清时期的建筑龚家大屋端庄肃穆,大门上方“中共闽赣省委 闽赣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几个大字引人注目。

  展厅里,陈列着一份当年刊发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后改为省苏维埃政府)成立消息的《红色中华》影印件。读着它,毛泽东于1933年10月24日,在纪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两周年时的一段讲话在耳边响起:“从去年到今年,中央苏区的东北方,赤化了建宁、黎川、泰宁、光泽、资溪、金溪等六七县,与闽浙赣苏区打成一片,在这里建立了新的闽赣省。”

  龚家大屋承载着红色岁月的记忆。1933年春,中央红军相继攻克闽赣边的资溪、金溪、光泽、邵武、将乐等地。1月25日,红一方面军与活跃在赣东北的红十军在贵溪县上清镇会师,并将红十军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第十一军。至此,建黎泰与信抚、闽北苏区连成一片。4月下旬,中央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建(宁)(黎)川泰(宁)、金(溪)资(溪)光(泽)邵(武)西南部、闽北苏区,以至信抚两河间一带地区划为闽赣省,顾作霖任中共闽赣省委书记”。

  1933年5月上旬,根据中央人民委员会决议,在湖坊召开了闽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临时代表会议,正式成立闽赣省革命委员会,邵式平任闽赣省革命委员会主席。6月,闽赣省军区成立,萧劲光被任命为司令员兼政委。

  作为中央苏区四个省之一的闽赣省,只存在了短短的两年多时间,但作为中央苏区的东北门户,闽赣省既是拱卫中央苏区的战略要地,又是连接中央苏区和赣东北苏区的纽带和通道。

  遥想当年,闽赣省鼎盛时期面积两万平方公里,人口有一百余万,辖区范围包括现在江西、福建两省五市二十一个县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成为红色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央苏区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湖坊红军广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军旗的巨型雕塑前,讲解员深情地唱起了《创造七军团歌》:“加入七军团,我们胜利了,提高军事技术,加强战斗力,勇敢向前冲锋……”这激越的歌声,仿佛把我带到了当年成立红七军团的激情岁月。

  创造“铁的红七军团”,巩固和发展闽赣苏区。1933年6月7日,中央军委决定在红一方面军内成立红七军团,并将组建红七军团的主要任务交给闽赣省。

  在闽赣省委和闽赣省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踊跃报名参军,红七军团很快组建起来了,下辖十九、二十、二十一3个师。闽赣省军区司令员萧劲光兼任红七军团军团长、政委。

  “七军团黎川诞生,纵横百里声势震。”红七军团组建后,广大指战员斗志昂扬地奔赴一个又一个战场,为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反“围剿”战斗立下了不朽功勋。

  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的洵口战斗、硝石战斗、资福桥战斗、周家圩百顺战斗、团村战斗、邱家隘阻击战、鸡公山阻击战等都在这块红土地上发生。

  1933年10月,黎川城失守后,红三军团军团长兼东方军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滕代远奉命率东方军经泰宁快速回师,意图夺回黎川县城。而敌军在占领黎川后,即向洵口地区“进剿”,东方军在洵口与国民党军不期而遇。

  10月6日,当红四师进至洵口东的飞鸢时,正好与敌第三十四师遭遇,红军立即展开攻击。7日早晨,红军主力部队赶到后即向洵口之敌发起总攻,全歼了敌第十八旅第三十一、第三十四两个团,活捉了敌旅长葛钟山,敌五师第二十七团也被歼一部分。此战,红军歼灭国民党军1200多人。洵口战斗作为第五次反“围剿”中的初战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围剿”的嚣张气焰。

  站立在团村的华盖峰山顶上,眺望着当年红军挖掘的战壕,眼前仿佛活跃着那些青春的身影,他们叫喊着、拼杀着、冲锋着:“猛虎扑群羊,硝烟弥漫。人海翻腾,杀声冲霄汉。地动山摇天亦惊,疟疾立消遁。狼奔豕突,尘埃冲天。大哥未到,让尔逃生。”这豪气干云的诗句,正是彭德怀在团村战斗胜利后留下的。

  1933年12月12日晨,当敌军3万人陆续进入伏击圈后,彭德怀发出总攻击令。霎时,山谷里枪炮轰鸣,硝烟弥漫,敌我双方在此展开了一场殊死血战。红军以1.2万人击溃3万余敌军,余敌逃回黎川城。

  在团村战斗中,红三军团红四师师长张锡龙、少共国际师师长吴高群等几百名将士不幸壮烈牺牲。先烈们用鲜血浸透了团村的土地,染红了满山的杜鹃。

  90多年过去了,耳边惊雷不在,硝烟炮火已逝,白云悠悠,蓝天高远。黎川一片祥和静谧,溪流潺潺,流去了岁月,流去了烽火,却无法流去人民军队在这块红土地上谱写的壮丽史诗。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省城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一川秀水蕴风流
赣水苍茫闽山碧
蓝色的夏月
满院薄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