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全媒体记者 周 颖
夜校是一种利用夜晚时间到校上课的业余学习模式。近年来,青年夜校概念在全国兴起。那么,南昌有哪些面向青年人的夜校模式?目前已兴起的青年夜校因何吸引年轻人,又有着怎样的优势和不足?青年夜校在多大程度上助益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活?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高校、市场、书店和工会等已经运转起来的青年夜校。在夜校课堂内外,在学员、教师、组织者和参与者那里,我听见了许多新鲜的声音、不同的诉求和有趣的思考,拾掇到一些青年人朝着幸福和光亮走去的鲜活城市生活样本故事——
囤积幸福感
针对性强的夜校课程,直接解决了不少学员的现实需求。南昌县职工夜校位于南昌县服务中心三楼。记者有些诧异地发现:收纳整理课上,有一半的学员是年轻男士!“95后”李先生(化名)告诉我,自己和未婚妻共同来夜校上课,他学收纳、她学茶艺,“为即将到来的家庭生活作些准备”。他身旁的蔡同学(化名)生于1998年,谈起入学原因更为直接:“不会收拾屋子,来求救。我觉得我还能救。”
“收纳整理不分男女,就我从业多年接触的学员来看,我们中国的男性很乐于做收纳整理。”收纳整理课授课老师江老师加入了谈话,“收纳整理的本质是把生活做有机调整和秩序化的安排,它带给我们的收获是从一地鸡毛抵达自己向往的生活。亲历过这个过程,能滋养自己,让我们充满能量,这种秩序感是由内而外的。”
青年夜校专注兴趣和自身,有职场妈妈在这里找回了自我。“工作以后,尤其做了妈妈以后,自己的时间特别少。夜校课程让我可以提升自己,拯救手残,变美变漂亮,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我还是我。”在NG夜校总校区,美妆班学员黄女士告诉记者。她是在体制内工作的“90后”。黄女士不是个例,在NG夜校的另一个美妆班里,记者遇到了2位“90后”三胎妈妈。美妆班1周1节课,5周结束学习。课程结束后,记者对学员们进行了回访,有学员续了卡想再学学提升班课程,有学员把自己的微信头像换成了带妆自拍照。
在打破空间限制的青年夜校,有学生开掘出观察日常生活的不同视角。“我们上外拍课,摄影老师带领我们在南昌各个熟悉的角落用手机外拍。有一天去了南昌大桥,虽然天天经过,但我不知道它可以这么美,老师最后示范的角度让我太吃惊了,我从来没有尝试过这样观察南昌大桥。”“这很有意思!就很像小孩子在探索新的世界!”这是候课间隙,等待在大厅里的手机摄影班学员向其他班学员分享时的对话。
有学员在注重实用的夜校遇到了往前一步就能够着的人,眼前榜样的力量让朦胧的意愿变成清晰的道路。“我记得有堂课邀请了一个大三学姐分享英语学习经验,她雅思考了7.5分。她的学习经验都是自己总结的,纯纯的干货,更绝的是,她给我们分享的英语学习平台居然是‘学习强国’!”彭小雨是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大二学生,院学生会干部。组织和参与青年夜校近一年来,他觉得自己得到了榜样的力量,收获了更好的自己。2023年10月,抓住共青团江西省委青年主题教育契机,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立起江西第一所高校青年夜校,服务全院1300名师生,在学期内每月举办1至2场夜校课程,参与学员超800人次。
记者也遇到了一些中途退课的学员。52岁的芹姐(化名) 19岁的女儿是cosplayer(角色扮装者),常去参加二次元线下集会。孩子不会化妆就去现场找朋友帮忙,“我想学会化妆的完整技术,参与进女儿的日常”。芹姐不擅长书写,课堂笔记做得有些吃力。看着周围全部都是稚嫩的脸,第二节课后,芹姐退出了课堂。这个戛然而止的故事,我们没能听到后续。
事实上,对年龄的刻板印象在青年夜校很容易被打破。成立半年来,NG夜校剪辑班已经结课了60余个班。剪辑老师徐老师告诉记者,学员中25至40岁女性偏多,她们偏向于选择内容有趣的作品,男学员的诉求则偏向炫酷、绿幕等技术流走向,但不排除什么都想要尝试的学员——比如老耿(化名)。60岁的老耿连电脑打字都不会,在班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学不会啊”。但是如果和他一起上课,你很难不喜欢他。他每天最早来、最晚走,课堂勤勉做笔记,还乐于与同学分享,在夜校完成课后作业,无条件配合同学的每一次拍摄邀约。结课的时候,老耿对自己的进步特别满意,对着同学们举臂一挥:“我也要年轻一回!”
“年龄只是一个数字,不要让它成为自我设限的理由。”徐老师说。
术与精神
记者走访发现,南昌的青年夜校主要有三种运营模式。团委牵头整合总工会、书店等资源的政务服务型夜校,以45岁以下青年职工技能孵化培养、部分职工幼龄子女美育课程为主,胜在有政府补贴、收费低、师资稳定,有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支撑;高校内设作为学生工作分支的高校青年夜校,纯公益项目,针对性服务17至22岁高校在读学生,背靠高校优质校友资源;纯市场导向的商业类型青年夜校,以30岁上下职场女性和宝妈为主要客群,课程灵活、业态丰富,可针对个人订制私人化小班教学。
商业夜校深耕于“术”的落地培养。NG夜校是3个“80后”“90后”江西青年的创业项目,拥有近70个校区,包括文艺类、电商类、新媒体类、生活技能类等近100种课程。联合创始人胡老师告诉记者:“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人群,更愿意在教育上自我投资。摄影剪辑课和美妆课是我们总校区20余种课程中最热门的。剪辑课的男学员稍多一些,其他课程80%以上是女学员。想要丰富生活、以兴趣为主的居多,少部分是新媒体时代有摄影、剪辑、口才、形象管理的职场需求。”胡老师认为,他所观察到的现状是女生的社交渠道更多,想要自主打理8小时外时间的意识更强,能找到一个相对正规、没有很强社交属性且能学到东西的场所,对她们来说,心理上更轻松,小班社群往来在感情上也更能接受。
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团委书记朱天星是这所高校青年夜校的负责老师。她告诉记者,高校青年夜校主要解决学生的“空心病”问题。调研过程中,老师们普遍感觉到了学生的集体困惑,便决定从实际入手,先解决精神层面的迷茫,再针对性解决就业问题。“人生很多重大的选择往往是年轻时候去做的。商业夜校‘术’层面的教学,化妆、摄影、剪辑,许多大学生原本就会,不少还玩得挺好,一些文艺才能同学们也都有,他们面临的是精神层面的困惑——‘我爸妈让我考公’‘我家里让我考研’‘让我出国’‘我自己要做什么?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不知道,没有,都可以’——这些迷茫和焦虑,如果不加以引导,就可能在日复一日的电竞游戏里宣泄。”
在朱天星看来,这代表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当学生没有清晰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理想的时候,跟他说不要打游戏了,这很苍白;站在就业指导课的讲台上说教,收效甚微。但是如果告诉他一个2020级的同学的案例——本科阶段凭自己的科研努力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4篇SCI,获得“互联网+”国家级大赛银奖和30多项省级国家级荣誉,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江西省最美大学生”——再把这个身边的榜样请到他们面前,“唰——”一下,齐刷刷地,头都抬起来了。
这样的思考在不同的夜校授课老师身上同时进行着。在收纳整理行业服务和授课多年,江老师阅读过大量日系收纳整理书籍后,沉淀了自己的独特思考。她分享道:“日系收纳是从心灵植入理念,强调断舍离。但是我们中国人,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我们不会说全部清空,中式收纳讲究留存,我们会把对祖先的记忆和亲人的纪念投射在某些老物件上,哪怕它占用空间、无甚物质价值,但它依然珍贵无比。”
到社会和田野中去
在莲花书屋与共青团南昌县委共建夜校,我们见到了大一医学生志愿者刘思雨和她的志愿者小分队的小伙伴——6年级的王刘萍、李雅琪。
大学一年级的刘思雨是通过共青团南昌县委平台入选的莲花书屋志愿者,学的是儿科。“我的专业和这里的志愿服务工作有相似的部分,那就是对孩子要有耐心,永远要学会聆听。我碰到一个孩子要读犯罪心理小说,会推荐给他非成人向的类型,比如福尔摩斯探案集。根据小读者们的年龄推荐适合他们的书籍,很开心,我之后还想来参与!”
小伙伴们说起夜校开设的悠扬大提琴课和温暖手语课,王刘萍的志愿服务记忆里,却住着一只黑色的小流浪猫:每天和馆长阿姨用盘子装好牛奶、面包,它会定点前来吃饭。6年级的王刘萍可是刘思雨的“前辈”,有着2年的义工经验。王刘萍印象最深刻的读者是退休教师黄爷爷,他特别爱看书,每天午睡醒来都来报到。“他每天下午3点来,挑好2本想读的书,怕读不完被取走了,就跑来前台交给我给他‘藏好’,每天我们都有在‘秘密交接’,他很开心跟我们说‘谢谢’。”在义工生活里,她收获了一些爱书人的默契。
同是6年级的志愿者李雅琪来到莲花书屋报到,则源于一块巧克力。“从前在莲花书屋做读者,有个陌生小弟弟要找书没找到,我帮助了他,他送了我一块巧克力。”李雅琪自此成了莲花书屋的常驻义工,“帮助到读者,被夸的时刻很开心,夸了些什么都忘了,但就是很开心”。她特别喜欢的时刻是每天傍晚的莲花书屋。“我们拖着长长的水管,抱着水枪洒向自己亲手种下的绿植,这是这里全天最美的时刻!”
服务他人的满足感、艺术和书籍的熏陶;黑色流浪猫、一块巧克力、每天最美的黄昏时刻……这是这支由返乡高校大学生和十来岁孩子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给自己留下的温暖记忆。
共青团南昌县委书记殷凌云告诉记者:“南昌县有青年人群4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0.2%,是青年群众聚集区。随着青年夜校热度升温,共青团南昌县委集合党政、群团、社会三方力量,建强盘活青年夜校阵地。以莲北社区、锦绣365社区等特色鲜明的街区为试点,联合县总工会等多部门采取职工夜校+青年夜校共建共育共管模式,在2个工人文化宫、2个青年之家社区阵地建设4家青年夜校,构建昌南青年15分钟学习提升交流圈。”
如果说,莲花书屋与共青团南昌县委共建夜校项目的志愿服务实践是把年轻人带入社区服务和社会服务中去,那么,东华理工大学青年夜校则选择了下地干活,真正走进田野和村庄。
通过每月1至2场的专场夜校课程,把一些职业规划清晰的毕业生请回来,江西省选调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留学生、在读博士……预约前来参加夜校的学生们对自己向往的道路因而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和底气:这条路,它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是什么样的,工作时长如何,土木类专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是怎样的……这是东华理工大学青年夜校正在做的事。
用朱天星的话说,叫“扶上马,送一程”。一些学土木的同学文笔较弱,夜校就邀请专业人士做公文写作、新闻稿件写作、新媒体推文等专场教学,能结合实际给同学们提升指导;有服兵役想法的学生,得让他细致了解3月批次和9月批次之间学制规划的差别;有考西部计划意向的同学,得告诉他西部计划细则……
朱天星还尝试着把夜校教育延展至暑期社会实践。“我们入住的乡村小学,条件简陋,没有热水。三伏天去种地,脚挨不到泥,泥水被碎石裹着很不舒服,站着不动都能看见蚂蟥在身边游,我吓得一直跺脚。但是也有非常值得的瞬间——看古建筑。在小红书和抖音里看到的古建筑和肉眼看到的古建筑,差异非常大。我们去仔细勘察了古宅的基地、门梁,摸到了课本上才出现的木头雕花,看见了被雨水和时光腐蚀过的痕迹,也看到了真正惊喜的雕工……这些,在校园里无法体会,只有到田野去。”青年夜校的大二学生彭小雨说。
在浮梁县江村乡诰峰村和横峰县莲河乡杨家村,朱天星和她的学生们对历史文化建筑及红色名村进行了详细记录,拍摄照片800余张,获取影像资料30G,并结合专业所长,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通过建筑信息模型软件(BIM)为建筑风貌及古建筑内在结构实现了影像存档。
“青年人像火柴一样,特别容易被点燃,但划那一下点着他,需要老师来做。”朱天星目光如炬。
带着“青年夜校”选题敲开南昌夜色里一家家校门时,我并不知道能收获这么多向上成长、为他人和社会贡献光亮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80年代,许多青年人为了提升自身文化水平、专业技能,已经亲历过夜校教育了。这种近一年来才在这座城市重新复活的生活方式,诚然还存在各自的不足,比如一些夜校存在宣发短板、一些夜校师资不稳定、一些夜校外部不可控因素过多影响课程进度等;也还存在着共性发展瓶颈,如资金不充裕、社会影响力和覆盖人群都较有限,但它们仍然承载着一座城市的人们进取求知的愿望,讲述着他们对更美好生活的求索思考,演绎着烟火人间生生不息的爱与乐、忧与思。
(除署名外,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