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仕琼
10月16日是第44个世界粮食日,世界粮食日所在周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宣传普及活动;组织“爱粮节粮,从我做起”签名活动;倡导“文明餐桌 光盘行动”……这些举措有利于提升全社会粮食安全意识,引导形成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良好风尚。
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为百价之基,关系民生福祉、影响发展大局。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3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有了响亮的答案——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但也要清醒认识到,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在极端天气频发、农业资源约束趋紧、外部环境复杂等因素影响下,我国粮食安全仍面临着巨大挑战。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有很多,只有把种子和耕地这两个要害抓住了,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种子是农业“芯片”,粮食安全前提是种业安全。良种一粒重千钧,作为粮食生产的起点,种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粮食的产量。农谚说,三年不选种,增产要落空。即使是优良品种,也需要定期选种,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作物的质量也会逐渐退化。在农业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代,毫不夸张地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种子,数年时间就解决了世界上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优良的种子不仅能够提高产量,还能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有利于丰富老百姓的餐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当前,我国种业发展存在育种体系不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足、推广服务模式不适应市场等问题。我们要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同时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不断推进种业平台建设,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让更多农民用上新品种,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增效。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18亿亩耕地红线是14亿中国人吃饭的底线,是发展和安全的兜底线,也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基本线。守不住耕地红线,就谈不上把握粮食生产主动权,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粮食生产。近年来,我国坚决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总量持续快速减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去年我国耕地进一步实现净增加,实现总量“三连增”,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耕地宝贵,寸土必争,只有守住耕地,才能端牢饭碗。要一以贯之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整合监管执法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保护耕地重数量,还要重质量,要在保持耕地数量总体稳定前提下,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真正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时,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切实做到数量平衡、质量平衡、产能平衡,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整补散。此外,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广保护性耕地技术等来养地提力,让农田常用常新、常用常壮,稳步提高产能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