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正根
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传统中药制剂制造存在产能低、能耗高,产品质量不佳等问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中药制剂的需求,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装备,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低能耗发展,是中药固体制剂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岐黄学者刘红宁教授带领团队历经14年联合攻关,创建系统化技术方案,创制系列中药新型制药装备,攻克中药固体制剂产业化的关键共性难题,培育系列中药大品种,有效促进中药制造现代化。该研究项目“中药制造现代化——固体制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为更好地总结推广这一研究成果,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邀请刘红宁教授编写《中药固体制剂创新理论与产业化关键技术》一书,完整阐述技术方案,该书成功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 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该书不仅服务于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还展现面向全球科技前沿、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及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基础性、前瞻性与战略性研究成果,集中反映了中药学与药物制剂工程学等领域的国内顶尖乃至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就。本书的出版有望推动中药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迈进,加速中药制剂制造领域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程,助力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的跨越式发展,并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深度融合理论实践
中药固体制剂的产业化水平不仅直接映射出中药制造现代化的进程,更对中药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作者团队依托江西中医药大学的科研资源,历经多年的多学科协同攻关,针对中药固体制剂设计缺乏理论指导,大规格制剂生产中的质量不稳定、效率低、成本高等共性问题,以及制药装备能耗高的现状,进行相关研发。本书不仅直面大规格制剂生产中的质量、效率与成本困境,还深入探讨制药装备能耗降低的可能方案。
书中详尽的理论阐述与典型案例分析,为读者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解视角,使读者能够全面地理解中药固体制剂的创新理论与实践技术。此外,该书深入探讨中药固体制剂生产工艺的关键环节与技术流程,为中药产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学指导与实践参考,帮助制药企业更好地应对生产中的各种挑战,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确保产品质量。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中药固体制剂的研究与生产提供宝贵的参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科技助推中药制造现代化
在此书中,“中药制造现代化——固体制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被详尽诠释,本书是我国中药制造业现代化的璀璨成果,标志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应用方面翻开新篇章。此书的问世,不仅能够促进学术界深入交流,更为中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书中详谈了现代科技如何助力提高中药固体制剂质量,确保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
全书紧密围绕提升中药固体制剂产业的“品质、效率、环保及产业升级”的核心目标,从理论深度与技术前沿两个维度,系统阐述如何依托中医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思维,设计并制造现代中药固体制剂,详尽剖析各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及其配套设备,深入探讨制剂技术与设备的高度融合策略,并前瞻性地指出中药固体制剂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药现代化展国际风采
本书展露国际视野,其展示的创新理论与关键技术,为中药国际化提供扎实理论支撑与广阔思路。同时,该书充分展示中国在全球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领导力与突出贡献。
该书不仅展示了中药学和药物制剂工程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更体现了我国中药固体制剂创新理论与产业化关键技术方面在国际的领先水平。本书的出版,能够进一步促进中药固体制剂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结语:中药现代化标杆
毫无疑问,《中药固体制剂创新理论与产业化关键技术》一书在中药学领域中,以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应用价值,成功地树立一个新标杆。该书不仅深入探讨中药固体制剂的创新理论,还详细阐述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使其在学术界和产业界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这本书的出版为中药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将推动中药固体制剂研究与应用的进一步深化。
书评作者简介:廖正根,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高等学校药剂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粒子给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及药物体内转运过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