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朱 华
景德镇城郊的陶源谷,是无数“景漂”和本土艺术家创业逐梦的启航地。在陶源谷核心地段,坐落着一栋装饰别致的两层建筑,青砖外墙、白色门框,入户台阶是标志性的青花祥云纹图案——这就是景德镇市“景漂”流动党员党委(景漂人才服务中心),也被人亲切地称为“景漂之家”。
近日,记者来到这里采访“景漂”流动党员党委书记章晨时,他正在为一群来自江苏常州的大学生讲课。一个小时的时间里,章晨不用讲稿侃侃而谈,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用陶瓷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将自己十多年来对陶瓷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播的心得分享给学子们。
“景漂”党员群体的带头人、景德镇市文联兼职副主席、市新青年湖田瓷社社长、国展策展人、硕士研究生导师、非遗传承人……章晨是一个在当地生活了20年、有着多重身份的老“景漂”,被公认为特别会讲陶瓷故事。像这样的公益讲座,5年来他已经讲了100多场。
“他每天的工作日程表排得满满的,白天搞文化宣讲、讲座、筹备展览、完成党务工作,晚上还要撰文写作、进行艺术创作。”提起章晨,他的朋友们都十分佩服。
章晨还清楚地记得,20年前自己抵达瓷都上大学的那一天,一下火车就看到了“庆祝景德镇建镇1000年”的横幅,内心深处感受到巨大震撼。“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邂逅,从那一刻起,陶瓷的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我立志要在这片艺术的沃土上深耕细作,让梦想在这里绽放。”
陶源谷的入口处,正是闻名遐迩的湖田古瓷窑址。大学毕业后,章晨和11名硕士同学相约在这里创立了新青年湖田瓷社。目前,瓷社已先后与德国奥芬巴赫设计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41所院校建立合作,成员达103人,成为集陶瓷文化国际传播、教育培养、设计研发、跨界融合于一体的民间文化平台。
章晨喜欢收集古瓷片,在他收藏的众多明清青花瓷标本里,有一片明宣德时期的洒蓝瓷片十分特别——蓝色的釉层深邃静谧、疏密有度,犹如夜空中漫天飞舞的雪花,极具视觉审美和文人雅趣。章晨在艺术创作时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将600年前明代的洒蓝技艺与1000年前宋代的影青划花工艺结合,并应用到现代陶瓷艺术上呢?
2016年开始,章晨大量查阅陶瓷史料,花费数年时间调配出独特的配方,将几近失传的洒蓝技艺重新“复活”,并通过艺术加工让其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2021年,他因此成功获评陶瓷洒蓝技艺非遗传承人。
陶瓷是链接文化、构建文明的桥梁,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一次偶然的机遇,章晨结识了德国设计大师、时任德国奥芬巴赫设计学院院长克劳斯·海瑟教授。通过两人的精心运作,2017年中德新蓝陶瓷跨界设计展应运而生,并连续在德国举办了5届主题展览。活动成功举办后,章晨还应邀到奥芬巴赫艺术学院担任特聘教师,大大开阔了他的国际视野,也坚定了他用陶瓷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心。
2021至2022年,章晨受中国文联邀请,担任了两届“今日中国”艺术周——“传承之路”陶瓷系列展览总策展人。在2021年的展览启动仪式上,面对22个国家外交使节会聚一堂的大场面,他出色地完成了15分钟的现场讲演任务。至今,他已累计策划国内外展览19次、古陶瓷学术展3次。
2022年,在各方面都表现突出的章晨,被景德镇市珠山区委组织部任命为“景漂”流动党员党组织负责人。面对“景漂”这个特殊的群体,如何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更好地团结和服务他们,是章晨上任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各级党政部门的指导下,“景漂”流动党员党委逐渐探索出一条“党建+团建+艺术”青年文化发展模式,构建“区域+行业+人才”党建共同体,不断发现、凝聚、培养“景漂”青年,为人才创造机会、搭建舞台。章晨经常利用非遗传承师徒结对这一契机,定期开展谈心谈话,积极为“景漂”青年服务赋能;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提升个人技艺、参与人才评定等问题,党委同步实施安家和成才计划,通过开展校地企合作、师徒技艺传承、创业帮扶和建立自由职业工艺美术师社区服务站等举措,让党员们在思想上信赖组织、情感上认同组织、行动上跟随组织的目标,进一步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动力。
近年来,章晨还致力于公益事业,先后发起陶瓷公益专栏“开讲”“景漂青年说”,不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景漂”青年才俊授课演讲,累计举办活动40多场,为进一步促进文化艺术融合、开阔青年文化视野、凝聚和培养青年成长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推进作用。
“景德镇吸引人的,不只是那些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更是这些‘漂’在景德镇的艺术家,和他们带来的独一无二的文艺范。”章晨说,为更多“景漂”青年提供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安心扎根地方发展,同时继续向世界讲好中国陶瓷故事,是他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