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领略碑帖文学之美

  ◀《秦汉至清代碑帖文学及书艺探究》

  文师华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陈米欧

  文师华的著作《秦汉至清代碑帖文学及书艺探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将近90万字,配图218幅,堪称鸿篇巨制。该书还获得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文师华是南昌大学中文系博导、江西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对碑帖文学研究颇深。《秦汉至清代碑帖文学及书艺探究》旨在阐述碑帖文学涉及的范围,碑帖文学的具体形态,各个朝代碑帖文学发展的概况,碑帖文学的特征及其对古代文学研究的意义等。为实现这一目标,作者广泛研读了中国古代碑帖作品、古代书法史、书法理论、古代文学史、古代文论、古代文体知识等相关书籍。

  该书所收录碑帖文学作品,均是以优秀或有特色的碑帖形式呈现的具有文学性的书法作品,主要包括书家书写的自创文学作品(如颜真卿撰书《祭侄文稿》等),书家书写的同一时代其他人的文学作品(如柳公权书、裴休撰文的《玄秘塔碑》等),书家书写的前代文学作品。其中对于书家书写的前代文学作品,选录的基本原则是:如属于现存最早的版本或孤本(如智永《千字文》、传为黄庭坚所书唐代魏徵撰《砥柱铭》等),就一律收录;如属于一般常见的文学名篇(如王勃《滕王阁序》、欧阳修《醉翁亭记》等),则是根据书法家的身份、书法作品的独创性等多种因素,有选择地收录。

  该书涉及范围广泛,既不是单纯的文学作品介绍,也不是单纯的书法作品评析,而是兼顾文学与书法两个方面,让读者既能了解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又能了解主要的书法家和碑帖文学作品。所以,每章内容都详尽描述了某个历史时期书法的基本面貌及碑帖文学与时代、地理环境等关系,碑帖文学的文体特征,主要书法家的学书道路、书法特征、成就和影响,主要碑帖作品的创作背景、形制、流传过程、真伪争议,碑帖作品的释文、主要内容、文学特征、书法特色等,力求引导读者全方位地了解碑帖文学作品,特别是书法精品。

  注重探求主要书法作品的创作背景、真伪争议、释文、主要内容、文学特征,是本书在已有各种书法研究著作基础上的大胆开拓和创新。例如:对北魏郑道昭《论经书诗》、北魏《李璧墓志》,唐代颜真卿《裴将军诗》、杜牧《张好好诗》,宋代米芾《苕溪诗卷》《蜀素帖》、陆游《自书诗卷》、朱熹《城南唱和诗卷》、文天祥《草书木鸡集序卷》,元代杨维桢所书《城南杂咏二十首》,明代沈度所书《敬斋箴》、解缙《自书诗卷》,清代王铎《过访帖》、傅山《丹枫阁记》、八大山人《河上花图卷跋》等碑帖名作,作者首次尽力释读,带有原创性。

  对有些碑帖名作的解读上,作者充分发挥自己从事古代文学和书法研究的专业特长,进行了必要而有益的拓展,如:对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以及王羲之、王献之等人尺牍的解读,作者把这些墨迹和刻帖文学作品与魏晋时代“人的自觉”的时代思潮结合起来。对唐代怀素《自叙帖》的解读,作者把唐人的浪漫精神、唐诗与狂草书法结合起来。对宋代苏轼所书《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的解读,作者把苏轼的楷书碑刻与其恩师欧阳修的书法理论观念结合起来,认为从继承唐法、开创宋代新书风的角度看,苏轼大字楷书《丰乐亭记碑》《醉翁亭记碑》无疑是对欧阳修书法观念的践行和推广。

  古代碑帖具有艺术和文学两方面的价值,而碑帖中的文章是一个不太被关注的文学类别,蕴藏了较丰富的文学文献价值。本书立足于从文学的角度研究古代碑帖,这一领域的研究,一是有助于探讨文学与书法相互依存和推进的关系;二是能够为古代文学研究者提供可靠的文学文献资料,同时可以引导广大书法爱好者重视并能读懂碑帖的文本内容;三是能够为古代文学和书法爱好者提供与碑帖相关的文化知识和研究方法;四是有助于弘扬传统书法艺术,提高人们的书法艺术鉴赏水平和道德情操。

  汉字是中华民族记载事物、抒发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从书法的角度讲,汉字是中国书法的载体,人们总是通过汉字的书写来表现内心或平和、或愉悦、或抑郁、或兴奋的情感,在书法作品中寄托一种高雅的审美情趣。但愿读者阅读这本新书,能使自己心灵得到愉悦,修养得到提升,最终达到博文弘道之境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75年砥砺奋进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省城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资讯
江右商帮何以重振雄风
红城五雷
领略碑帖文学之美
把书放在触手可及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