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贤彪
有些伤痛,不管时间过去多久,都会一直烙印在我们心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历史的真相都永远警醒和启示后人。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7周年,也是国家公祭日设立10周年。每年的12月13日,历史都会传来低沉的叹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洒泪祭奠那些惨死的同胞。14亿中国人民共同背负着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穿越悠长的岁月,让大屠杀从个体记忆上升为国家记忆。
87年前,日寇在南京城肆意杀戮,无恶不作,罪行令人发指。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生平第一次参观南京大屠杀照片展,首先的感觉就是眩晕。当人们直面这些突破人类底线的罪行,惊悚、恐惧、悲悯的情绪交加,往往难以抑制。87年过去,生命永逝难追,但一个走向复兴的民族,不能忘记那些曾经受过的苦难。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从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到1937年南京城破后30万同胞惨遭屠戮……中华民族蒙受了太多的屈辱,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但这个民族永不屈服,以百折不挠的英勇抗争,迎来了浴火重生的涅槃。于是,便有了一个个记录苦难与辉煌的纪念日: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纪念日,9月30日烈士纪念日,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每一个纪念日,都是一段历史的刻度,都是一部厚重的教科书,启示我们勿忘苦难、珍爱和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鉴往知来,向史而新,我们要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为什么国歌里的这句歌词总能让人热泪盈眶,不仅因为它是国人奋起抗争的呐喊,还因为它让我们想起了忘战必危的历史教训。时下,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然而,和平一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敌对势力无时无刻不在窥视我们,企图打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强烈的警惕。前人肇始,后继不衰。以国家的名义祭奠死难同胞、缅怀革命先烈,正是为了引导人们强化“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忧患意识,从昔日苦难中汲取教训,从历史中寻找智慧,汇聚磅礴的精神力量,共同铸就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厚植“家国天下”的爱国情怀。曾有人提出计算一个国家国力的公式:军事力量、经济力量、人口、面积等加起来的“物质国力”,再乘以“精神国力”。可见,一个民族的精神何其重要。中国人民以贫弱的物质国力战胜日本侵略者,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国力”得以极大迸发。从前线浴血奋战的广大官兵,到后方踊跃支前的人民群众,大家众志成城、共赴国难,形成陷敌于汪洋大海的战争伟力,终于第一次取得了反抗外敌入侵的全面胜利。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今天,面对新的奋斗目标,我们更要注重对“精神国力”的培育,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报国之行,锐意进取,顽强拼搏,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激扬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奋斗始终是高昂的旋律。无数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英烈,就是一面面奋斗的旗帜,永远激励和召唤着我们。“出征尚是少年身,归来已是报国躯。”连续10年,我国以隆重礼仪迎回和安葬981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正是对英雄的缅怀、对精神的礼赞。对英烈最好的祭奠,就是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对英烈最大的感恩,就是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把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了纪念死难同胞和革命英烈,为了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大地,我们必须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以更加坚毅的步伐迈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