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元鹏
前不久,“掉色葱”的话题引发热议。有网友在用小苏打洗葱后,满手都是“蓝色残留物”,最终因担心农药残留而将其丢掉。对此,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的工作人员表示:“‘蓝色残留物’大概率为代森锌或波尔多液,均为毒性很低的杀菌剂,只需用清水冲洗后即可食用。”及时的科普,有效化解了公众疑虑。
从对食品安全事故的防范,到治疗重大疾病的技术;从人工智能对公众就业的影响,到新能源不断走进千家万户……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越来越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公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日益旺盛。一旦公众对某种现象、问题产生疑虑,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时进行权威科普就非常有必要。作为科普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能够帮助公众分辨真假信息,消除误解和恐慌情绪,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
对社会热点进行及时回应,是开展科普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对公众关于食品安全的种种疑惑,相关方面越早回应,回应得越详细,效果越好。比如,针对网友对“掉色葱”的疑虑,省农科院的工作人员不仅科学分析了“掉色葱”存在的原因,还提醒广大市民:在购买香葱时应“一看二摸”,不要购买“整体偏绿、局部深蓝色、白色的鳞茎有不均匀分布的蓝色物质、手摸后有蓝色物质残留”的香葱,不啻于给公众上了一堂普及生活小知识的网课。
在互联网时代,科普内容不仅要权威准确,方式也应通俗易懂。当前,很多单位和专家学者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使科普内容更加贴近公众生活,不仅增强了可读性与互动性,更提升了科普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展示了科普事业紧跟时代步伐、拥抱技术变革的决心和智慧。比如,“深圳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常用图文、漫画、音视频等形式推送健康科普、卫生行业资讯、医院动态等内容,既实用又有趣味性,帮助网友轻松阅读,这样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擦亮眼睛,对于一些打着科普的幌子欺骗群众、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不仅要及时推出高质量的科普作品,引导公众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还要依法惩治,维护公众合法权益。
科普不只传播知识,还能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未来,我们要加强对科普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建立和完善符合公众需求的信息发布制度、薪酬激励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吸引更多科技人才投身科普事业,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推动社会进步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