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恒情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牢固树立增产必须节约、节约就是增产的意识,坚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紧盯不放,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降低粮食和食品损耗浪费”。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在任何时候都是“国之大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预计首次超过1.4万亿斤,实现高位增产。与此同时,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粮食损失浪费现象一直存在。对于我国14亿人口来说,粮收万担、五谷丰登,与节约粮食并不冲突。据《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显示,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蛋禽类等在内的食物,2022年损耗浪费总量达4.6亿吨,造成的经济损失1.88万亿元,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22.3%。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节约就是增产增收,相当于多了一块“无形良田”。因此,全社会必须把牢反对浪费的思想关,牢固树立增产必须节约、节约就是增产的意识,耕好节粮减损的“无形良田”,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
“柴堆堆经不住两头抽,青石缸经不住水眼漏。”从生产到加工,从田间到餐桌,粮食产业的链条很长,而我国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现象主要发生在生产和消费环节。看生产,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等环节中,每年损失量约700亿斤,这相当于吉林省一年的粮食产量。看消费,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商务宴请、红白喜事等浪费严重,大吃大喝、过量点餐等不良风气仍然存在。这些现象在客观上对粮食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也决定了粮食节约的时效是“永远”。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行,构筑全链条食物减损体系,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协同发力,才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思想认识越透彻,行动落实就越坚决。在生产环节,我们要通过“低损优良品种+高质量农机+熟练农机手+适时收获”的方式,努力降低粮食损耗率,保证颗粒归仓;建设专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提供专业的清理、干燥、储存等服务;推广应用粮食运输新装备,加快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通过精细化管理努力减少损失。在消费环节,要持续推进移风易俗,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行为;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范,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内容。坚持把节约粮食与增产稳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让节约上升为理念、转化为习惯,推动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才能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尽管捡拾散落麦穗的场景已经成为记忆,但珍惜粮食的理念不能变。节约就是增产,既容不得犯糊涂、装糊涂,更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我们就能把“大国粮仓”的根基夯得更实,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