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强
近日,上海、温州等地的中小学及幼儿园,在问卷收集学生家庭信息时,竟提出了不少离谱问题,有的要求填写家长的工作单位、职务、工资、家庭年收入,有的询问家庭是自购房还是租房、有没有房贷、评估自己家庭社会地位,更有甚者直接刺探隐私,询问家里买了什么车、有何种兴趣爱好、偏好哪类消费等,引发社会热议。
学校适当收集学生家庭信息,可方便开展家校合作,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这无可厚非。尤其是针对个别困难学生或单亲家庭,可以让学校和老师点对点关爱学生,让其享受相应助学政策。但是,调查问卷必须尊重隐私边界,不能“查户口”“摸家底”,任性胡为。早在2022年,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按照材料非必要不提供、信息非必要不采集原则,可以采集学生基本信息、家庭住址及家长姓名、联系方式等必要信息,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
在笔者看来,公然收集家长职务和收入等隐私信息,不仅会让家长担忧,学校会因“财”施教,对某些家庭优越的子女格外照顾,还容易让条件一般的学生产生自卑或攀比心理,不利于孩子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一旦这些隐私信息被泄露,很容易被商家精准营销,还可能被用于诈骗犯罪。为了不让信息统计“变味”“走形”,必须对学校和幼儿园采集学生家庭信息加以规制,明确哪些家庭信息可以采集,哪些家庭信息不能采集,并赋予家长说“不”的权利,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和家长的隐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