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居林 吴立勤
12月15日,由赣州市人民政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赣南科技学院联合主办的“乘‘数’前行 ‘赣’出精彩——数智人才培养华为标杆样板全国现场会”在赣州举行。这是赣南科技学院聚焦数智时代,探索打造政校企合作现代产业学院,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缩影。
赣南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邱建军表示,学校将以此次现场会为契机,进一步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路径,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努力服务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及赣州市“7510”行动计划,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多方协同 汇聚政校企优势资源
2023年10月,由赣州市政府、华为、赣南科技学院合作共建的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和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正式揭牌。
“从筹划到建设,再到运行,每一步都离不开各方大力支持。”赣南科技学院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执行院长谢小云说,基地形成以赣州市政府给予资金及政策支持、华为资源和能力全面导入、赣南科技学院落地实施的合作模式。
赣州市政府、华为及电子信息相关协会,从政策、市场、技术、平台及人才需求等层面导入资源,现代产业学院以反馈式导入教学结果,构建资源池;多方协同,持续迭代优化能力成熟度模型、人才培养方案、质量评价标准,提升校企合作课程、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要素。
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引入华为全套自主创新技术,建成鲲鹏、鸿蒙、昇腾等一套完整的实训室,构建与之匹配的办学配套体系。该基地被赣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纳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共就业示范项目建设范围,成为“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共建共享基地”。
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和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运行一年多来,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根技术联合创新人才产教融合基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共就业示范项目“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共建共享基地”。
校企联手 构建多元一体办学模式
围绕服务产业发展,学校与华为共同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办学新模式,即以华为技术为支撑,建设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科技创新中心3个平台。
这一模式全面导入华为技术资源、教学资源及人员服务,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支撑。华为负责从产业侧提供技术标准、组织运作、生态融合、配套服务、成果共创等相关支持,学校以自身优势资源为核心,向3个平台解决技术指导、讲师驻场、师资培养、人才优化、生态对接、人才输送等关键问题。
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以“产、学、研、转、创、用”一体化为要求,搭建“教室—实验室—生产车间”三维培养空间;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则赋能人才、服务人才、运营人才,服务区域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中心则依托华为星辰联合创新实验室、市级重点建设实验室,为企业提供以华为自主创新技术为主的科技创新服务。
实效准绳 提升“三融”建设成果
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坚持以产业发展所需为方向,把实效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通过推进产教融合、师资融通、课程融汇的“三融”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全方位融入产业发展。
筑平台,构建校企师资融通机制。华为抽调经验丰富人员组成驻场教师团队,与学校教师在课程教学、师资培养、教材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组建团队,建成50人的校企混合高水平教师队伍,实现师资的融通与提升,使教学内容做到“应用导向、系统规划、多课协同、实效优先”。
引资源,实现专业课程与华为课程深度融汇。学校引入华为ICT认证的72门课程到产业学院的6个专业中,通过整合岗位要求、ICT技术能力要求、行业应用场景要求等,推进华为自主创新技术与专业已有课程深度融汇。
编教材,推进校企协同一流课程建设。华为驻场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组成课程建设组,开发教材和教学资源,推进校企合作一流课程建设。目前,双方已共同完成《LiteOS操作系统原理及企业级应用教程》等8部教材的开发工作,覆盖物联网、鲲鹏、鸿蒙、综合等4大教学方向。
聚焦需求 助力国产科研技术落地
科研是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赣南科技学院对接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及赣州市“7510”行动计划,整合华为星辰联合创新实验室、赣州市重点建设实验室、智研院院士成果转化平台等,构建“产、学、研、用”融通的平台体系。
学校瞄准赣州市“1+5+N”产业布局,选取家具、稀土、农业、康养等行业,以国产自主技术为核心技术,开展技术创新项目研发,已立项华为智能边缘网关行业场景应用研发、稀土磁性材料数字孪生系统研发、基于鸿蒙技术的智慧康养系统研发等项目。其中,“华为智能边缘网关行业场景应用研发”项目AR502H智能边缘网关产品已进入系统设计阶段,未来将在稀土、家居、农业、康养等领域应用,用物联网技术提升产业数智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