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进一步深化思政课建设的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围绕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素养和激发思政课教师教研活力,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富有新气象新作为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赋能。
创新改革聘期考核中以思政课教学业绩为优先导向的评优评先激励机制。在聘期考核中,教学业绩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导向得到充分贯彻落实,鼓励思政课教师全身心投入思政课教学和铸魂育人的事业中。对教学获奖、教学工作量较大的思政课教师,学校在各项考核中给予优秀评优机会,对公开发表的思政类教学研究论文,按提升一档的论文级别加以认定。思政课教师职业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显著提升。
创新设置以思政课教研业绩为优先导向的教师职称评审机制。依据思政课教育教学特点,针对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特殊制度安排,突破传统“五唯”条框限制,加大对思政课教学创新业绩的考察力度。对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展示活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及以上的教师,在职称评审中开辟绿色通道,在其学院评审和推荐中给予单独优先推荐资格。对思政课教学研究业绩突出的教师,也同样给予其在职称评审和相关荣誉的单独优先推荐资格。
创新纳入以高端教研业绩获取优先推荐资格为导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遴选机制。对教学比赛、教研成果业绩突出的思政课讲师,给予其在选聘硕士研究生导师时的优先资格;对教学业绩突出和教研成果丰硕的副教授,给予其选聘博士研究生导师的优先资格,帮助其获评博士研究生导师的任职资格或招生资格。
构建南昌市昌北片区高校思政课教师跨校协同集体备课长效机制。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全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的组长单位,近年来持续引领和带动昌北片区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跨校集体备课,构建校内外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的多主体广泛参与的片区集体备课机制,赢得上级领导和同行专家的高度肯定。
创新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大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合探索创新“一课多师”“双师同堂”“师生同台”等教学模式。创新探索慕课环境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机制,深度推动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切实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全面构建面向全校学生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充分开发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红色财经文化资源,创新实践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机制。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信用票据史资料整理与研究”、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重点课题“中国红色金融历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等,充分挖掘红色财经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转换成优质教学资源,打造优质数字化课程。目前已获得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全部为数字化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获评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之旅》获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
探索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赣州市会昌中学高中部、江西财经大学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南昌航空大学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等联合开展多轮次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讨和教学交流活动,并成功携手获评首批江西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团队。(舒前毅 刘晓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