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全方位扩内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 哲 王成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2025年经济工作的“九大任务”中,“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居首。这一基调的确立,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扩大国内需求以达到供求平衡是经济真正持久增长的拉动力量。消费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发挥好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性作用,要以全方位的战略布局和切实有效的政策举措扩大国内需求,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新科学技术的运用提供市场,为产业结构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内生动力,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人力资本服务体系。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重塑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以先进国家的技术、能耗为标准,推动成套设备全面更新升级,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逐步把关键设备、高端产品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方面,要依靠汽车、光伏、造船等产业,集聚资金和技术,加快核心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另一方面,要从居民内部需求这个落脚点出发,调整生产供给结构,扩大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生产,协调好各制造业之间与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依靠创新提升制造业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满足多层次需求,推动满足居民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转变,改善结构性供给与需求失衡的局面,提升制造业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二是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构建高水平市场体制、健全市场机制、优化市场结构、提升市场韧性,持续推进经济要素有机衔接和有效流转,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挖掘内需潜力,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是加快全面落实已确定的政策举措。统筹抓好项目建设“硬投资”和政策、规划、机制等“软建设”,促进“两重”等政府投资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并形成实物工作量。大力推进“两新”政策效应显现,确保“真金白银”的优惠直达企业和百姓。与此同时,加强政策预研储备,适时推出一批操作性强、效果好、让群众和企业可感可及的增量政策举措。

  ●促进消费投资提质升级,充分激发内需动能

  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持续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一是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强化消费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心放心的消费环境,通过完善监管制度规则体系,依法依规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假冒伪劣产品,加快形成产地追溯、质量认证、评价标准、产品售后以及维权保障等完整消费闭环,让广大群众放心安心消费。二是进一步挖掘和激发基础型消费和改善型消费,以数字、环保新理念为引领,积极培育国货“潮品”、智能家居、文创旅游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壮大绿色、健康、数字消费为主体的新型消费。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为宗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为各类消费主体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一是加大在补短板和锻长板方面的投资力度,以持续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来增强供给能力,以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来提升供给水平。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规模和效益,确保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弱项。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运营的投入机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二是引导投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民生领域等倾斜,提高投资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发挥对外开放对内需的促进作用,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更高效率实现内外市场联通,促进发展更高水平的国内大循环。三是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和投资增长点。四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多元化投资,保障重点项目和优势产业的投资需求。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打破各种隐性壁垒,拓宽民间投资渠道,让民间资本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五是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公共领域和公共服务的投资比重。逐渐增加卫生健康、科教培训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出占比,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缩小城乡人均GDP差距的基础上,以更大的力度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消费的“后顾之忧”,通过释放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更好促进大众消费。

  ●优化收入分配格局,释放内需发展潜力

  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决定了居民消费能力。只有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才能有效扩大内需,释放内需发展的潜力。一是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机制,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调高、扩中、保低”的政策措施有效落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拓宽就业渠道。一方面,扩大社会就业容量,发挥民营经济对稳就业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减税降费、简化审批手续、提供贷款担保等方式,降低民营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强其市场竞争优势,扩大就业容量。另一方面,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积极组织和开展技能培训活动,确保劳动者能够获得适当的支持和资源,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二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一方面,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构建可以体现知识、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在劳动报酬中所占比例的工资机制,强化以知识、技能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保护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劳动所得,充分发挥工资激励的作用。另一方面,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合理工资增长机制,重点关注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调节效果。三是积极鼓励慈善事业发展,营造鼓励个人自愿捐助和投身慈善活动的良好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适当对慈善组织实行税收优惠,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收入分配格局。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
   第05版:视线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民生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智观
以全方位扩内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赋能新时代长征文化传承与发展
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 筑牢民生幸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