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赣州市南康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赣州市南康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锚定“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深学践悟、笃行实干,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扩大开放,向“新”而行,向“质”攀登,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家居制造之都,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加快推动南康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争做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排头兵。
产业革新,点燃工业发展“新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跃迁的方向,是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革命性力量。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南康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施“三强”战略,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高位嫁接传统产业,抢滩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全力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与现代化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挺起南康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脊梁。顺应一站式全屋整装大家居趋势,聚力延链补链强链,加速家具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全力打造世界级家具产业集群。全面发展低空经济产业,用好对口支援政策,全面构建“深圳研发+南康制造”“深圳总部+南康基地”的发展格局。加快高端电子信息、光伏新能源、AI机器人产业园建设,推动光伏建材一体化、机器人、智能家居、矿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尽快成型成势、挑起大梁。深入实施“智改数转网联”,开展“千项技改、千企升级”行动,推进现代家具“产业大脑”建设。
开放带动,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实行更高水平开放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效畅通的重要条件,更是内陆城市南康向海图强的重要途径。南康作为全省对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前沿阵地,抢抓赣深合作契机,推动赣州国际陆港、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四区”融合发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力打造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持续提升陆港功能等级,强力推进国家综合物流枢纽补链强链项目建设,稳定开行中欧(亚)班列,扩大铁海联运、内贸班列,做大做强国际物流和贸易主营业务,努力打造内陆枢纽经济发展示范区。高标准建设深赣协作共建产业合作园区,完善综保区配套设施,拓展保税功能业态,放大“口岸区+保税区+特色产业”联动效应,做强汽车进出口、冷链等产业。用链式招商、资本招商、情怀招商等方式引进一批智能家居、新材料、低空经济链主企业,打造“特区+老区”对口合作样板。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龙头企业+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模式,建设中欧国际制造产业园与米兰国际家居产业园。
改革赋能,激发区域经济“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们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举措。南康从健全市场制度规则体系切入,畅通生产要素流通渠道,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充分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与潜能。对标“凡是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开展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带土移植”深圳的先进规则与规制,培育“局长·即办”直通车、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等创新举措,全面打响“江西深圳·康乐办”营商品牌,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持续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行工业上楼、点状供地、新型工业用地(MO)等节约集约用地模式,提升亩均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普惠金融、经开区体制机制以及综合医改等关键领域的改革,积极探索农业生产“大托管”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全面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美e分”+“美e贷”,完善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加速构建区乡两级“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激活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