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仕琼
近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提出,“要着力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是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内在要求。我们要不断构筑、壮大“主流叙事”,让主流思想舆论的好声音成为时代最强音。
拥有科学理论的政党,才拥有真理的力量;科学理论指导的事业,才拥有光明前途。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性运用这些规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比如,延安时期,我们党号召广大党员“吃小米饭,攻理论山”,极大地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能力素养,为最终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强大思想政治基础。如今,窑洞里学理论的时代早已过去,但“攻理论山”的精神永不过时。我们仍要以“攻山头”的劲头,切实下一番苦功夫,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领悟其真理力量,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中品尝理论反复咀嚼后的“甘甜”。近年来,多家主流媒体制作的《思想的力量》《思想耀征程》《马克思是对的》《听见马克思》等通俗理论音视频节目,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以科学理论引领前进方向,主流媒体要扛牢责任担当,精心制作更多“有温度有色彩”的通俗理论节目,切实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
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近年来,从民间“国潮风”的流行到各地官方博物馆的“一票难求”,从“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春节的“申遗”成功,中国人逐渐把目光转移到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与演变上来,聚焦于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上来,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夯实了根基。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定能不断增强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和底气。
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更凝结了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使其一经提出便深入人心。居芝兰之室,久而自芳。新时代,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将其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使其真正成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之江新语》中早已深刻地揭示了以文化人、文以载道的智慧。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夯实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在创新创造、培育践行中续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流思想舆论定将不断凝聚成新时代中国人民一往无前的精神洪流,向着光荣和梦想奔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