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李 懿

  文化兴则国运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文化与科技相伴相生、相互促进。文化是软实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科技铸魂;先进文化理念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生产方式变革的强劲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这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文化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要更好地以先进适用技术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提升文化的科技含量,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人才培养产出方式,催生文化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

  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领。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改革的思想障碍,从立法层面出发,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为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制定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长期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加紧落实科技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设立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专项基金,在国家创新体系内重点支持具有创造性的文化科技项目。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评价机制和补偿机制,将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纳入人才评估、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文化科技融资。

  提高科创能力,发展新兴业态。首先,要建立协同机制,推动跨界融合。以产业为主体,完善跨领域协同创新机制,实现文化与科技要素的创新配置,引导文化与旅游、金融等不同行业相融合。其次,要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加快制定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相关细则,创建文化大数据体系和信息资源库。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打造沉浸式文旅文创空间,发展云旅游、智慧景区等数字产业。此外,还要通过培育更多优质文化产业园、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方式强化线下平台建设,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为文化企业和科技企业搭建产品研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数字传播的交流平台。

  依托现代科技,深挖文化内涵。广泛运用新理念、新技术,以科技激活传统文化内核,对传统文化资源元素进行再创造,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把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具有当地的特色的文化产业。充分运用科技设施承载文化内容,将文化科技与人文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通过科技和创意设计,加强对文学艺术、传统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文物的活化利用,培育数字文创、动漫游戏等新业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加快发展全景式文化展示与沉浸式文化体验新业态。积极开发视、听、嗅、味、触感官交互的文化体验设计,大力发展沉浸式主题公园、文化创意街区、公共文化场馆等消费业态,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文化惠民效能,拓展中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探索融合机制,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人才培养的前瞻性,要以新技术应用模式和新文化消费需求为基础,研判文化业态发展形势,合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要探索文化科技融合机制,加强文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全面合作,推动“新文科”建设,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注重对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深度运用,满足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持续强化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沟通,组织举办跨界论坛、研讨会和学术活动。鼓励文化企业与科技单位进行人才交流,拓宽人才流通渠道和才能施展空间。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文化创意人才的高端平台,着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加大文化与科技交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作者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文件
   第07版:文件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学术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加快建设教育强省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