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群 夏荣涛
前不久,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是贯彻落实“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一重要要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的有力举措。
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教学目标。思政课的重要地位不仅体现为教学内容的理论性、科学性,而且集中呈现于教学目标上要实现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深刻阐明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总方针、总遵循、总要求,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应当坚持问题导向,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始终聚焦新时代文化之问,不断提升教学目标的思想性。要通过思政课教学,让大学生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深刻互动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要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主动担负起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共同为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深化学理阐释,提升引导效果。教学内容是思政课教学的核心要素。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应当在深化学理阐释上下功夫、求实效,不断夯实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一方面,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统性研究与学理性阐述,讲清楚这一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让学生感悟其深邃的思想力、科学的解释力、强大的指引力,并逐渐形成一系列具有育人价值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持续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教研究中心、教学科学研究基地等教研平台的作用,积极组织校内外各类教研、科研工作者集体攻关,实现教学成果的高质量产出,将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度融入思政课程与日常教学,持续提升引导效果。
聚焦模式创新,注重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是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思政课能否为大学生所接受、认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把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应当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这一思想讲深、讲透、讲活,持续提升教学亲和力。要创新理论教学方式,全方位开展数字化建设,赋能思政理论课程转型升级,通过多媒体教学、慕课、微视频等数字化形式呈现中华文明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等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回应学生关切,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中感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独特魅力。要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充分发掘各类优秀文化资源,联动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文化育人渠道,积极开展经典诵读、重温红色记忆、新时代道德模范宣讲等文化实践活动,不断增进大学生对“两个结合”的深刻把握。
注重整体设计,构建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衡量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标尺。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应当注重整体性设计、持续精准发力,提升教学评价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注重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构建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专家督导评价相统一的“四位一体”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教师依据大学生心理特征、思维方式、成长环境等差异,持续优化教学设计、合理运用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为文化强国建设主动作为、挺膺担当。积极探究多样化评价方式,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效果评估体系,全方位、全过程采集学生学习数据,建立起学情分析机制、过程反馈机制和结果矫正机制等,敦促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调整学习方式,帮助大学生深刻掌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涵、理论特质与时代价值,真正感悟这一思想的精神伟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
总之,积极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亲和力、针对性,切实提升思政课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实效。
(作者分别系赣南科技学院副校长、教授,赣南科技学院思政课教师。本文系2023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重点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Z2310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