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琛 张卫国 文/图
“明春正月‘迎灯’,你一定要捐些钱!村里微信群里接龙报名‘驮灯’,你必须得继续参加!”电话那头,父亲的口吻不容置疑。还没到腊八,在上海的俞新荣就接到家里老父亲的电话。手上有个几十号人的小厂子,明知新春开工时一定会很忙,俞新荣还是毫不犹豫地满口答应,做好了回村“驮灯”的准备。
婺源年俗中最壮观的就算是迎龙灯了。百余米的板龙灯,由百余节灯板组成,每节灯板上安置着两盏竹骨纸面,水墨彩绘着才子佳人、神话故事、山水风光等图案的花灯,每节灯板由一人“驮”着。“驮”,婺源方言,意近于“扛”或“举”。硕大的龙头则需要好几个人“驮”,数百米的龙灯,就得数百人“驮”着,穿街过巷不断变化着阵形和节奏。舞过商铺或民居门前,人们都会燃放烟花爆竹相迎,有的还手提花灯追灯相送。“迎灯”或“迎龙灯”,是观灯、赏灯、追灯人对这项年俗的称谓。参与到这项活动中的人,则谓之“驮灯”。
婺源方言“灯”与“丁”字读音相近,象征着幸福平安、人丁兴旺。除板龙灯外,还有布龙灯、稻草龙灯、桂花灯、手提花灯等。来自苏州市吴中区、与父母妻儿在月亮湾旅行过春节的宋晖,幸运地客串了一次“驮灯”人。穿过大小七八个村落,前后十几里的行程,让他稍显疲惫,却很是兴奋。结束时,老父母乐呵呵地忙着帮5岁的小孙子在龙头前拍照留影。老人开心地说,希望今年“蛇”来运转,不论男女,再添个小孙宝宝。活动结束后,体型较大的龙头和龙尾,一般会存放在祠堂、村委会或大会堂之类的场所,拆散的每节灯板,则由“驮灯”人带回家保管。以备来年再用。灯板进门时,家人会燃放烟花爆竹相迎,旧时,讲究的人家还会将灯板供奉起来。
从初二开始,江湾村口大戏台上,安徽省黄山市黄梅戏剧团连番上演的大戏,吸引了众多村民和游客竞相观赏。搭台唱大戏,也是婺源最热闹的年俗之一。因为古属徽州,且处皖浙赣相邻之地,乡村盛行的戏种也就颇为丰富。有文戏委婉细腻、武戏粗犷炽热、声腔雄浑高亢的京剧鼻祖徽班,也有唱腔淳朴流畅、表演质朴细致的黄梅戏,更有唱腔俏丽、轻柔婉转的越调。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被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如今,新春正月,依然可见各色戏班穿梭在四乡八里。看戏的人们有的拎着火桶、有的端着饭碗、有的嗑着瓜子,苦情戏时陪着抹眼泪、欢喜桥段时跟着咧嘴大笑、高潮时忍不住吊起嗓子和着唱。过足了戏瘾的老头老太太时不时地抛上台打个赏,叫好声此起彼伏。
板龙灯、灯彩、徽剧、傩舞、豆腐架等五彩斑斓的年俗,组成了婺源历史底蕴深厚、类别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婺源非遗成为继万亩油菜花海、千枫层染等自然生态风光之外,吸引着摄影、绘画等各界艺术家目光的又一“团宠”,也不断占据大小荧屏的热点。
酒醉仙风味餐馆是城区一家特色夫妻小餐馆,老板汪腾今年破例早早开始了营业。每天不但包厢爆满,连四人小条桌也得排着队等候。他笑着说,往年春节,热门景区景点及乡村的酒店民宿火爆,城区服务业却相对清淡。而今春正月,县里组织了声势浩大的非遗贺新春活动,极大地催热了城区的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
江湾镇汪口村十几位村民展演的桂花灯,让游客和市民惊艳不已,更让来自新加坡、祖籍徽州的华裔摄影师王佩元感觉超爽。他几十年聚焦徽州地区民俗文化,曾先后十余次到原徽州地区的婺源、歙县、休宁等地乡村过春节,记录年俗文化。已是花甲之年的他,这次特意带上了孙子孙女来婺源过年。为了追求画面效果,他先后驱车去了沱川乡河西村、浙源乡凤山村、许村镇周溪村等。王佩元介绍,传统的乡村民俗活动,一般是自发组织、各家众筹、共同参与。黄金周、节假日组织的民俗活动,虽然阵仗大、人气旺,往往表演的痕迹却也很浓,而婺源的年俗活动参与者大都是农民,画面更真实、更纯朴,人物表情也更自然。看着爷爷用专业相机拍,小孙子孙女紧随其后用手机跟着拍,小姿势小神态倒也有模有样。
奔走在年俗中的人,对于年俗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返乡“驮灯”的俞新荣的心里,家乡年俗,不仅是一项公益,更是一种责任。在游客宋晖的眼里,乡村年俗,为他们家五口人的这个春节,增添了太多的吉祥与欢庆。在餐馆小老板汪腾心里,家门口的年俗,带给他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商机,是新春一切美好的开始。在摄影师王佩元的镜头中,故里的年俗,不仅仅是一张张精致的画面,一丝丝割不断的乡愁记忆,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血脉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