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家看大戏

  过年大戏粉墨登场。

  □ 彭成刚 文/图

  乙巳蛇年的春节,我是在老家贵溪市雷溪镇乡下过的。

  年初六,立春。午饭后,母亲催我去邻村的陈家村看大戏,出门活动活动筋骨。在老家,赣剧、京剧叫大戏。我应诺,沿着村后宽阔的水泥大道往陈家村走。

  老家是个小山村,山上,香樟、柑橘的叶子在霜风中透出冬的萧瑟,马尾松却还是油绿莹莹的。起起伏伏的山岗上全是树,远远望去,宛似一幅写意山水画,老家就掩映在这画里。

  远远地,就听到了锣鼓响。循着锣鼓声,大戏已在陈家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上演。偌大的戏场,坐满了老少乡亲,大家看得津津有味。戏台两侧的显示屏,滚动播放着演出剧目和唱词,下午场是《杨四郎探母》,晚场是《父子状元》。戏场尾部,也站满了看戏的乡亲。我挤在戏场尾部的人群里,一对亲密融洽的父子站在我身旁,三四岁的儿子高高地骑在年轻父亲的肩上,充满新奇,左顾右盼。父亲则是神情专注,盯着台上的演唱,看得入迷。

  陈家是个大村庄,八百余户三四千人口,十个村小组。以往,陈家民风彪悍,爱争强斗胜。近十来年,村里有了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有成功人士热心捐资助学,成立了教育促进会,每年都表彰一批本村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村风民风大变,教风学风日益浓郁。老家曾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也是中央苏区,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经济得到大发展,新农村建设,旧貌换新颜,乡亲们的生活日益红火、滋润。

  春节里,父老乡亲们都沉醉在休闲娱乐中,享受着美好生活。常年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的人都回家过年了,村庄热闹了,处处张灯结彩,生机勃勃。

  戏场外也是热闹的,孩子们一边追逐,一边玩烟花。我遇见了老熟人,陈家村的乡土名人“红糖大姐”雷立群和她的丈夫陈波恩。陈波恩正站在一堆甘蔗旁,见到我忙打招呼问候,要给我削甘蔗吃。我忙阻止他,并打趣,难得有戏看,又是春节,怎么还忙着挣钱?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今天都立春了,这些蔗得赶紧卖,还要预备今年的蔗苗呢,一开春事就多。”对面不远处,他的妻子正在摊前招呼顾客,笑盈盈地拧开红糖罐,盛情邀请乡亲们品尝。她的红色工服左胸前刺绣的“红糖大姐”四个字格外醒目。她今天带来了不少罐装老姜红糖和红砂糖,她家的红糖是贵溪名产,早就名声在外,也是网红热销品。红糖是她夫妻俩自种的水果甘蔗和茅蔗,在自家八口大铁锅里依照古法熬制的,甜而不腻,深受十里八乡人们的青睐。

  雷立群夫妻俩与“蔗”结了缘,有40余亩基地,春种甘蔗,秋卖甜蔗,冬榨蔗水熬红糖,走上了“甜蜜”之路,还注册了一家公司,2023年净利润60余万元。吃水不忘挖井人,雷立群的“甜蜜事业”吸纳百余名村民就业,带动了许多村民种植,种蔗成了陈家村富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陈波恩开心地忙碌着。我们的谈话不时被前来买蔗的顾客打断。他衔着话头,一边忙着给顾客削皮断蔗装蔗。他说,今天的年戏是村里每家每户自愿出钱请的外地剧团,从大年初二演到现在。

  富裕起来的雷立群夫妻,对新的一年早有了一个更大的“野心”。陈波恩说,要扩大种植面积,做好红糖衍生产品,让古法红糖走出贵溪,走出江西,飘香全国。

  我和陈波恩谈得正兴时,戏散场了,看戏的乡亲涌出戏场。老家的年戏,有滋有味,让乡村多了一道别样的年味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民生
   第09版:聚焦
   第10版:品鉴
   第11版:读书
我的故乡我的年
过年了,驮灯去!
春节档,家政不打烊
彩灯,春节最生动的表情
听父亲说“三变”
老家看大戏
探亲记
陶阳里的“非遗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