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陶阳里的“非遗年”

  陶阳里的欢喜年。图片由景区提供

  □ 张若茜 张伊

  今年的春节不一般。我们在陶阳里热热闹闹过了第一个“非遗年”。

  走进陶阳里,到处都是红彤彤的。树上的红灯笼,门前的红对联,窗子上的红窗花,龙珠阁脚下的红墙,浓浓年味扑面而来。不少游客驻足拍照,留下新年里值得记住的瞬间。

  春节假期的人流量明显比平日更多。我们跟着人群一直走,穿过了弯弯绕绕的里弄,来到了一处稍显开阔的平房。别看它外表不起眼,其实大有来头,这里是以徐家窑为主体的明清窑作群,汇集了6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拉坯、施釉、满窑、画瓷……72道传统制瓷工序跨过历史的滚滚长河,再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也在其中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她叫英胜香,是珐琅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来陶阳里已经三年了。眼前的一张方桌,一盏台灯,一支毛笔,支撑起她在这里的日日夜夜,陶阳里也成了她的第二个家。

  其实英胜香还有一个隐藏身份——“陶瓷推广大使”。平时坐在这儿绘画创作的时候,她经常为来往的游客答疑解惑,这是什么瓷器?有什么工艺?景德镇的陶瓷好在哪里?这个春节,她一直待在陶阳里,累并快乐着。她说,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让来到陶阳里的人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陶瓷文化,未来她也会一直推广下去。说这些话时,英胜香的眼神坚定,脸上有掩饰不住的自豪。

  接着她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展示了她为蛇年准备的新作品,一只小巧的珐琅彩杯。上面画着一条盘绕在火红柿子树上的青蛇,有“事事如意,节节高升”的吉祥寓意,蛇身采用了玻璃白工艺,摸上去微微凸起,活灵活现,得到了不少游客的青睐。

  告别了英胜香,我们选择继续转转。御窑博物馆前的广场上,里里外外围满了人,凑近一看,原来是剪纸、捏泥人和书法等各种非遗互动体验。只见捏泥人的老师傅抠下一块泥团,双手随意地捏来捏去,不到一刻钟,一张可爱的福娃脸就成型了。一旁的剪纸师傅不甘示弱,快速摞起一叠红纸,拿起剪刀弯来绕去,随着纸屑掉落,师傅双手利落一抖,一张张蛇形“福”字让人眼前一亮,有人看得实在眼馋,也拿起剪刀自己创作。再往旁边瞧,书法老师傅写起字来更是行云流水,蘸墨、起笔、行笔、收笔,一气呵成。

  正往前走着,我们被一阵又一阵掌声和欢呼声吸引。不远处的龙缸弄弄口,正上演着一出出“好戏”,空空的口袋里接二连三拿出了鸡蛋、酒瓶和饭碗,一小节碎纸条放进嘴里能变成长长的绳子,桌子还能跟着音乐悬空摆动……直到古彩戏法结束,大家仍意犹未尽,好在川剧变脸紧随其后,演员绕场一周,大袖一挥,脑袋一转,“唰”的一下,脸谱不停变换,赢得场下连连叫好。

  “我觉得这样的活动很有意思,不仅可以感受陶瓷的魅力,还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非遗文化,而且这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新年,以这样的方式度过,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来自浙江的游客王婷婷和朋友特意穿着形制各异的传统汉服来陶阳里过春节,十分应景。

  陶阳里的春节“惊喜”远不止于此。龙珠阁脚下,青花顶缸等杂技连番上演,让人看了直呼过瘾;逛累了去丰城会馆歇歇脚,碰上里头正唱着“借宝弓订良缘喜出望外,藏不住心头事笑口常开”……不同的非遗技艺和民俗文化,在陶阳里绽放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文化的交融,给人带来心灵的触动。

  一曲唱罢,我们走出会馆,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成片的红灯笼亮起,舞龙舞狮巡游开始了。随着鼓点声声,游龙翻飞摆尾,在人群中起舞,带起一阵又一阵欢呼。忽然,两只舞狮进入我们的视线,它们翻滚跳跃、摇头晃脑,不时与身边的观众互动。走着走着便进入了里弄,古巷间灯火通明,映照出窑砖上岁月的痕迹,也照亮了当下的快乐与美好。

  巡游队伍还在朝前走,我们在后头跟着,身旁的每一张笑脸,漾起温暖的涟漪,久久不散。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心中似乎都有一个相同的念头:今年一定会是个好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民生
   第09版:聚焦
   第10版:品鉴
   第11版:读书
我的故乡我的年
过年了,驮灯去!
春节档,家政不打烊
彩灯,春节最生动的表情
听父亲说“三变”
老家看大戏
探亲记
陶阳里的“非遗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