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虹
看病问诊的正常流程是对症下药。然而据报道,有媒体记者于日前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购药,发现多家平台流程均是先选购药品,后根据药品配处方,且审核走过场,即便用11岁的儿童身份也能轻松买到麻醉类药品。患者想开什么药,医生就给什么方,不进行详细问诊,成为部分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工作常态。
固然,开展互联网诊疗,可以提升患者就医、购药的便捷性,改善医药资源的可及性。但越是操作便捷,越容易放大原本可能就存在的医疗风险。想要较好地防控风险,作为互联网诊疗从业人员,就必须依法合规操作。
为了规范互联网诊疗活动,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健康快速发展,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严格遵守《处方管理办法》等处方管理规定。医师掌握患者病历资料后,可以为部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在线开具处方。在线开具的处方必须有医师电子签名,经药师审核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可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配送。同时明确,不得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处方。显然,一些互联网诊疗平台的行为有违相关法规要求,看似方便了患者,实则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不负责任,由此还会埋下医患纠纷的隐患。
不让互联网诊疗随意开药、“药不对症”之类违规现象继续蔓延,监督管理必须跟上。一方面,互联网诊疗平台应当依法向监管部门开放数据接口,便于监管部门随时监督检查;另一方面,负有管辖权限的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通过公布监督电话等方式,及时受理和处置违法违规互联网诊疗服务,加强互联网诊疗活动的行业监督和自律。除此之外,患者及其亲属也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有病要主动先找医生问诊,切莫凭感觉去网上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