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近年来,我省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技能人才已成为支撑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本报从今日起开设“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专栏,推出系列报道,充分展示我省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赣鄱工匠、江西省技术能手、江西省能工巧匠等高技能人才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风貌和成才故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本报全媒体记者 付 强
邮箱:307237420@qq.com
微信号:307237420
夏日,骄阳似火。7月11日上午,位于九江市浔阳区滨江东路的中铁九桥工程有限公司焊接车间内焊花飞溅、热火朝天,多名女电焊工穿着厚厚的灰色工作服,在狭窄的作业空间、50℃以上的闷热环境中,一干就是几个小时,豆大的汗珠从她们脸上不停滴落。记者在现场只停留了几分钟,浑身就湿透了。
这是活跃在我国桥梁战线的第一支“女子电焊突击队”,队伍的领头人叫王中美。今年42岁的她,依然记得1993年1月16日,九江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时的场景——整个桥面人山人海,到处是风格迥异的大彩车,各式各样的条幅。她的父亲是一名电焊工,也是大桥建设者,被众人视为英雄,这为王中美后来继承父业埋下了理想的种子。
2001年,王中美进入中铁九桥工程有限公司工作,如愿成为一名电焊工。然而,异常艰苦的工作环境,使得与王中美同期进厂干电焊的7名女工先后转行,她的信念也有些动摇。“既然选择做一件事,就要坚持下来。做好焊接工作,基础很重要。你不只是在烧焊条,而是在捍卫一座大桥的生命!”父亲的鼓励,让王中美认识到焊接的重要性,她咬牙坚持,苦练手法,钻研技术。当看到自己焊出的焊缝越来越均匀、成型越来越漂亮、得到工友们肯定后,她找到了工作的乐趣。
2010年夏天,王中美带领突击队紧急赶赴京福高铁铜陵长江大桥工地。这里作业环境超过60℃,又闷又热,她常常一干就是五六个小时。她专挑难度大的施焊部位,稍好一点的施焊部位安排给工友完成。有一次为了抢工期,连续两天作业的她热晕在现场,休息几天又回到了工作岗位。“我是女子电焊突击队队长,更是一名共产党员,这个时候,我不上谁上!”近年来,王中美带领工班屡次在桥梁施焊攻坚中大显身手,先后参加了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铜陵长江大桥等60多座世界一流桥梁的焊接和前期焊接试验任务,平均每年使用近千公斤焊丝、近万根焊条……宝剑锋从磨砺出,王中美焊接的产品一次性探伤合格率达99%,驻厂代表、监理亲切地喊她“免检王”。
在刻苦工作的同时,王中美特别重视开拓创新。2009年,在武汉天兴洲大桥压重区横梁肋板熔透焊接时,按照当时传统的双面坡口工艺,焊后变形很大。王中美大胆找监理说明原因,突破固有经验和传统,将厚度16至28毫米钢板的熔透焊接,由传统的开双面坡口焊接工法,改为开单面坡口焊接工法,有效控制了杆件变形,工效提高了50%,被命名为“王中美焊接工法”,后来该工法在众多项目中广泛应用。在“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建设中,她制定的海上接桩横位自动化焊接专项工艺填补国内空白,为优质、高效完成该桥钢管桩制造任务提供了技术支撑。
从事电焊工作22年,王中美从学徒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师,以技立业,务实创新,攻克了许多焊接难题,取得19项创新成果,多项工艺填补国内空白,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近几年,王中美利用自己在钢梁焊接领域的专长,围绕施工现场技术难点和热点,带领工友们相继开展30多项材质实验和焊接攻关任务,利用工作室开展面向一线职工的技能培训、考试等活动3600多人次,不仅为企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电焊工,更为九江市各大职业高校、工业园区企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王中美的徒弟中,多人成长为高级工、技师。如今,其徒弟刘青接任了“女子电焊突击队”队长职务,王中美则有了更多的时间向着焊接空白领域进军,朝着新征程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