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侯艺松
实习生 柯 靓
微信号:xyx0602
电话:13699505140
为帮忙照顾孙辈,一群老人离开故土,成为陌生城市的外来人。在南昌市红谷滩区凤凰洲街道老北站社区,就居住着这样一群“老漂族”。由于生活不习惯、语言不通、缺少朋友等,他们渐渐成了社区里的“边缘人”……为此,社区建起了“老漂族”驿站,帮助这些老人拓展朋友圈、融入新家园,不仅让他们找到了归属感,还成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
放不下的儿女,回不去的家乡
7月10日下午,家住老北站社区的李求平接了才艺班下课的孙女回到家后,又开始张罗一家6口的晚饭。
李求平今年59岁,6年前,在南昌定居的儿子有了二孩,李求平便和老伴一起,从湖南乡下来到南昌照顾孙辈,成了“老漂族”的一员。
刚开始,李求平老两口听不懂南昌话,难与别人沟通,感觉融不进这里,每天过着接送孩子、买菜、做饭“三点一线”的生活。
58岁的杜三明来自甘肃,在南昌生活了4年的他无奈地说,“故乡再好也难回,孩子需要我啊。”
在老北站社区,像李求平和杜三明这样的“老漂族”占常住人口的五分之一,是一个不小的群体。“放不下儿女,道不尽乡愁”,这是不少“老漂族”的心声。
老北站社区党委书记陶金龙说,对于“老漂族”来说,一边是饮食、语言、社交、地域等变化带来的失落感,一边是对第二代、第三代付出的责任感,他们只能站在生活天平的两端,努力去维持微妙的平衡。
社区建驿站,“老漂”有归属感
“小孩叫‘细伢子’,吃饭叫‘恰饭’……”老北站社区“老漂族”驿站正在上南昌方言课。教“老漂”们学方言的是年过六旬的“热心肠”陈界齐。
从家人亲戚如何称呼,到日常起居如何表达,“老漂”们不断打通语言关,突破交流障碍。来自宁都的李金秀是第一次来上课,虽同属江西,但客家话和南昌话相差甚大。“学了南昌话,出门买菜都方便多了!”
“对于随迁老人来说,最怕的是心不安、在他乡的感觉。所以,培养社区归属感格外重要。”陶金龙说,为此,今年1月,社区成立了“老漂族”驿站,从社会融入、文化融入与心理融入三个角度入手,让“老漂”们更好地融入社区新生活。
针对“老漂”们的语言难关,驿站定期举办南昌话课堂;针对生活难关,志愿者带着他们熟悉周边的菜场、银行、医院,并帮忙办理异地医保、养老转移等手续;根据他们的兴趣,组织舞蹈队、柔力球队、书法班……这些活动,让“老漂”们出了家门,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老人们从相逢相聚,到相知相助,彼此成了好朋友。
成立志愿队,参与基层治理
“社区为我们搭建了交流互助的平台,我们能为社区做些什么呢?”驿站成立后,“老漂”们开始思考如何回馈社区,发挥余热,于是他们成立了“老漂”志愿服务队,并逐渐融入社区基层治理。
“刚开始,他们是受助者,慢慢成了助人者。”陶金龙说,“老漂”志愿者时常开展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督导、慰问辖区高龄老人等活动,他们把“第二故乡”当成自己的家,在这片土地上发光发热。
“端午节时,我们为社区80岁以上的老人包了粽子送上门。”李求平是志愿队一员,“有了‘老漂族’驿站,我们才能过得这么舒心,我们也想用自己的力量,将爱传递给更多人。”
今年5月,针对社区门口乱停车现象,社区召开“四方协商”,并将“老漂族”作为了一方代表。陶金龙说:“在基层治理中,让‘老漂’们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能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不仅是基层社区,社会各界都应重视这个群体。只有这样,才能让‘老漂’们真正身漂心安,让他乡变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