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研究江右商帮与万寿宫文化相融合的新成果

◀《江右商帮与万寿宫文化》 刘上洋 主编 江西人民出版社

  □ 陈东有

  近日,《江右商帮与万寿宫文化》出版。关于“万寿宫”和“江右商帮”的文章、专著已经刊行了不少,此书与他书多有不同点,很多研究的内容让我耳目一新,获益匪浅,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深入地研究了二者的融合。

  江右商帮文化与万寿宫文化都属于地方俗文化研究领域,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也是研究江西地方文化的重要课题,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不过,这些研究中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其中的文化融合的并不多见,缺少系统研究的专著。《江右商帮与万寿宫文化》则在两者融合的研究上获得了新的成果,是一部以严肃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著写的学术论著,是近年来研究江西地方文化和特定人群精神文化及其相结合关系的优秀成果。

  江右商帮和万寿宫,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前者是一个活跃在明清社会的商人群体,后者是一座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道观建筑。一个商帮,一座建筑,却在特定的文化条件下神奇地结缘了,这个缘就是“文化信仰”之缘。

  该书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

  其一,通过进一步理清万寿宫的起源、演变,发掘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万寿宫的历史绵长,宫名也数经变化,是为传说中的许逊而建的。许逊是豫章郡南昌县长定乡(今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麻丘镇)人,生活于三国魏明帝到东晋孝武帝时期,活了130多岁。他的主要事迹是在蜀郡旌阳(今四川省德阳市)当县令时为官匡正民风、为民祛除瘟疫,多为人民办实事;回到家乡后,又为民施药治病抗疫,在鄱阳湖斗蛟治水,直至在赣江边锁蛟安澜。许逊还倡导“净明”修炼之法,帮助民众健身开智。最后合家升天成仙。许逊的这些事迹,都是仁政善举,所以他每到一处,都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尊敬。人们怀念他,立起了纪念他的祠堂,后来祭祀的人越来越多,且与道教相关,于是又建成观,进而建成宫,即万寿宫。这些传说虽不可全信,但民俗学有一条,民众的纪念和传说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追求和对社会贤达的评判标准不能轻视。也正因为此,“万寿宫”由祠而观而宫,其宫名也多有演变,但其内涵基本不变且不断丰富。历代统治者多有支持资助建宫修院,也是看到了其内涵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力。本书在如此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对万寿宫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概括,这就是“不惧邪恶,敢于搏斗;消灾治病,为民造福;忠孝至上,清廉慎为;宽容大度,隐忍知足;心存敬畏,善恶有报”。这种文化内涵具有时间的长久性和空间的适应性。所以万寿宫才能在明清时期随着江西移民迁徙走向西南,填湖广、填云贵、填四川,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去帮助所有离开江西的江西人和离开家乡的外地人。而这种文化内涵的概括,既反映了万寿宫文化的基本内容,也体现了万寿宫文化的本质特征。这就为江右商帮与万寿宫结缘奠定了深厚的文化认同基础。

  第二,通过清晰地论证江右商帮的形成、发展,确立了其基本特征。关于商帮,中国的商业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中国的商人在传统社会地位很低,一直到近现代都是如此。本书清晰地论证了江右商帮的形成及其特征。认为江右商帮形成的社会背景是如下几个方面:明初统一战争,严苛的户籍、土地政策和人多地少的矛盾,海禁政策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江西填湖广”大移民扩大了江右商人队伍,经济和营商环境的进步,矿业民营政策。认为江右商帮的构成要素包含有一定规模与人数,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有简单的商业行规,有固定的议事场所,有松散的组织结构,有相对固定的经营领域等六点。这就构成了江右商帮的基本特征:人数众多,分布面广;操业广泛,渗透力强;小本经营,资本分散;经营方式落后,竞争力不强。这必然导致商人们寻找血缘和地缘关系,以保障商业活动的正常进行并在困难和危急之时可以得到可靠的帮助,于是“帮”就成了一种必需。这些分析论证,客观地追忆了江右商帮的创业史和发展乃至衰落的历程,很具有说服力和学术价值。这些特征也就构建起了江右商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和文化特征。

  最后,也是最突出的贡献是深入地研究了江右商帮精神与万寿宫文化相融合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书的贡献不仅是分别研究了这两个主体,更是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两者结合的研究上获得了新的成果。首先,万寿宫是如何与江右商帮结合的?万寿宫作为一种地方民间的信仰,其传播和进步,从历史的进程来看,比较缓慢。各地的万寿宫从不拒绝任何来客,对家乡来客更是热情欢迎;万寿宫更不拒绝江右商人,它知道商人在商途有更多的风险和艰辛。进入明代,科举制度盛行,官吏调动述职频繁,商人流动各地经营销售业务繁忙,许多商路驿道上的大中城镇都有来自家乡学子、官员、商人落脚的客店驿站,商人的需求更为强烈和频繁,他们也有资金,因此由商人出资建立的与官方建设的驿站和商家建立的酒店客栈式的建筑在大中城市多了起来,于是商业史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会馆”。会馆的作用主要是相结业缘,而江西人建的万寿宫不同于其他地区建立的会馆,在这里,由业缘进而可以发现地缘,由地缘再进而认识血缘。

  对江右商人来说,曾经能够让他们歇脚休息、躲避风雨冰雪并且尝到家乡口味,听到乡音,长叙乡情、拜祀祖先神灵、触及家乡温情的就是各地的万寿宫。商人与家乡的情结缘分在万寿宫里得到了融合,更重要的是,江右商人对信仰的追求也在万寿宫许逊文化的精神中找到了知音。于是,万寿宫文化在和江右商帮的融合中得到了升华,商人们主动积极地出资建设自己所在地的会馆,而且与其他地区商人所建会馆不同,统统都叫万寿宫。本书的研究明确地说明了这些观点:万寿宫是江右商帮的主要活动场所、联系社会的纽带、获取市场要素的平台,江右商帮把在自己经商之地建造万寿宫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于是,万寿宫也就成了江右商帮的精神殿堂,造就了一批有影响的江右行业商帮;受万寿宫文化影响,江右商帮把生意做到他乡异国,涌现了一批精英巨贾,进而又扩大和提升了万寿宫文化的影响力,拓展了万寿宫文化的内涵。江右商帮与万寿宫文化融合,孕育了江右商帮独特的文化精神,这就是:不怕艰苦,勤勉务实;诚实守信,正直厚道;崇孝重悌,尚俭戒奢;团结互助,宽容和气;以义统利,义利兼顾; 乐善好施,回报乡里。

  以此为基础,本书还客观概括了江右商帮文化与万寿宫文化在结合的过程中做出的三大历史贡献,包括推动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助力中国商业文化发展、推动江西地域文化走向全国。到了今天,赣商的精神境界和文化贡献并没有消失,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江右商帮精神中的优秀文化正在得到广大赣商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本书另一个值得称道的是书中用了不小的篇幅实事求是研究近现代时期江右商帮的衰退与万寿宫文化的局限。研究者认为,江右商帮衰退的主要原因,一是晚清多次的战乱打断了江右商帮的经营布局(秩序),万寿宫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些战乱发生地大部分都与江右商人经商和万寿宫建设的空间相重合;二是国内交通与经济版图重构,严重削弱了江右商帮发展要素的支撑;三是洋务运动的缺位,使江右商帮丧失了转型发展的机会;四是西方科学技术进入中国,使江右商帮丧失了核心竞争力。这是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万寿宫文化中的地缘、血缘的排他性,小富即安、官本位意识在江右商人的观念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极大阻碍了江右商人的与时俱进,导致原有的学识不足、视野不宽、内耗丛生、缺乏大格局的自身缺陷难以根除。这些研究成果形成的规律性结论,对今天江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警世意义,不可等闲视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拼经济 强省会
   第06版:拼经济 强省会
   第07版:拼经济 强省会
   第08版:拼经济 强省会
   第09版:聚焦
   第10版:省城
   第11版:读书
   第12版:井冈山
研究江右商帮与万寿宫文化相融合的新成果
乡间读书人
粮食乃国之大者
锤炼美的生命辨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