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周 幸
“我尝到了科技种田的甜头,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回到农村,和我一起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在乡村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三夏时节,峡江县金坪民族乡南下村的一处空地上,一场微型公益讲堂正在进行,主讲人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南下村党支部副书记石玉莲。
“石书记,听说你们在搞水稻旱作实验,这个水稻旱作靠谱吗?”“石书记,我打算尝试水旱轮作,能不能给点建议。”……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去年的小面积试种很成功,采用水稻旱作技术,节水、省工、省力,1亩地可以节省几百元成本。”石玉莲耐心地和大家分享现代农业技术及自己的种粮经验。
“这种形式的宣讲很接地气,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大家坐在一起畅所欲言,收获了很多新知识。”南下村村民郑小荣说。
群众在哪里,党的声音就传递到哪里。今年,峡江县因地制宜把“固定讲台”变为“流动课堂”,创新开设“小板凳课堂”,采取群众按需点单、宣讲队接单的模式,向纵深推进、向基层传导、向全民覆盖。该县组建“理论专家”“基层草根”“模范先锋”等6支宣讲队,走进农村、企业、校园、景区、商超等地,用“唠嗑”“拉家常”的方式聊心声、讲政策、话发展,把党的科学理论、惠民政策等送到群众家门口,让干部群众在一问一答、平等交流中拉近距离。
用乡音传党音,用“小板凳”探讨“大道理”。自“小板凳课堂”开展以来,该县累计开展理论宣讲30余次,发放学习资料2000余份,参学人员累计3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