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唐国平 钱 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和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并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一重大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巩固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指明了党的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源于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引,植根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凝聚了党的百年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智慧,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强调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关于民族平等,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民族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前提,列宁则进一步指出民族平等是各民族相互融合的条件。关于民族团结,恩格斯强调:“没有民族统一,民族生存只不过是一个幻影。”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也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我们应当始终无条件地力求各民族的无产阶级最紧密地联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生存的基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各民族一律平等、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推崇“大一统”的政治思想。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两汉时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从隋唐时期的“华夏一体、华夏一家”,到明清时期的“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中华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政治理想日趋稳固,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此外,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崇尚睦邻友好,如“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和衷共济”等优良品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和谐、和睦的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在“大一统”“和合”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浸润下,在各民族团结统一融合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继承与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根据我国民族工作的特殊实际和根本要求,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进行了开创性探索,巩固并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兴盛局面。邓小平同志围绕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如何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江泽民同志科学总结了各民族维系于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三个纽带,并对中华民族关系做出了“三个离不开”的精确总结。胡锦涛同志对民族问题作出四个“交织在一起”的现实判断,并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当时民族工作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党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国家与各民族之间形成一体与多元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境内56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体现多元性,同时统一为中华民族,体现一体性。多元构成一体,一体包含多元,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习近平总书记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阐释了各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多元与一体关系:“56个民族是石榴籽,中华民族是整体的石榴。”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我国的历史演进造就了各民族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各民族如同一个家庭里的兄弟姐妹,同气连枝,理应互敬互爱、互助共赢。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各族群众形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全方位嵌入指的是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多方面互动。全方位嵌入是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选择与必由之路。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只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各级党委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确保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自实施以来,在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充分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能够充分调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在各民族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民族离不开区域、区域离不开民族,坚持在民族因素的基础上更多考虑区域因素,坚持既尊重差异性又兼顾相同性。

  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们要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作者分别系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向新前行 立而有责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红谷滩
   第07版:综合
   第08版:区域
   第09版:民生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资讯
   第12版:学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数字化转型
全面建设数字法治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