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锁“党建+林下经济”密码

——铜鼓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李勇军

  铜鼓县森林覆盖率88.04%,是全国Ⅰ类革命老区县、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近年来,铜鼓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林权流转、健全经营管护考核体系,以党建引领解锁“林下掘金”密码,推动沉睡资源蝶变成美丽经济。

  谋篇布局筑堡垒

  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为避免守着“金山银山”受穷,靶向破解林下经济产业发展难的突出问题,铜鼓县筹建了林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林下经济综合党委+片区联合党支部+专业合作社”,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将党员、致富能人聚在林间山头。

  党委把关定向“找路子”。由县主要领导带队赴江西乐安、资溪及福建泰宁、建瓯等地学习考察,为产业发展把脉定向。县委组织部牵头,汇聚乡镇部门单位和县属国企力量,成立林下经济综合党委,设立黄精、笋竹、茶叶3个产业办,安排专业相关、具备相应特长的干部集中办公,引进林下经济产业项目35个,年产值达3.3亿元。

  支部联建共建“谋点子”。坚持优势互补、以强带弱,推动各乡镇及村党组织开展联建,组建黄精、笋竹等产业联合党支部3个,完善协同发展、联合创业机制,成立相关农民合作社117个,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党员示范引领“强底子”。该县动员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党员参与产业发展,全力将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将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全县黄精、笋竹种植示范基地负责人党员占比达85%,引导200余名“田专家”“土秀才”加入合作社,强化技术、人才支撑。

  躬身入局兴产业

  让“土特产”倍增附加值

  铜鼓县聚焦“以竹代塑”“黄精+”“茶旅融合”,促进林下经济产业“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做活土特产。

  突出创新引领,做优笋竹产业。县委推动出台笋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明确毛竹林改造奖补标准和笋竹产品精(深)加工方向,引导林农“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鼓励竹加工企业创新创造。坚持全竹利用,依托铜鼓县双铜笋业有限公司,下足“吃”的功夫,每年有4340吨鲜笋变成笋尖、笋干、笋罐头走上餐桌;引导江西奔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改升级,竹地板、竹家具变身竹U盘、竹鼠标、竹制汽车内饰,畅销欧美,一根毛竹从价值20元涨到1000余元。

  突出全链发力,做强黄精产业。该县成立推进黄精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发挥林下经济综合党委作用,推出金融新产品“黄精贷”,引入中药材科技特派团,培育壮大西雅图、肆博业态等龙头企业,做强“育种+种植+精深加工+产品开发+销售”全产业链。打造黄精长寿宴、黄精观光节,开发九制黄精、黄精茶等产品10余个,着力擦亮“中国黄精之乡”名片。今年6月,铜鼓美食“黄精羊肉汤”获评江西省休闲乡土美食大赛“休闲乡土特色菜金奖”。

  突出文旅赋能,做精茶产业。以茶文化研学促进茶旅融合,成立全省首个国资全资控股的县域研学产业平台公司,下派党建指导员,举办研学推广季暨茶文化旅游周推介活动,开发寻茶问道研学课程,进茶山、寻茶趣、知茶礼、学茶艺,以文化赋能提升含金量。全县现有茶企35家,含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家,每年承办各类大型推广活动70余场,产值达3.26亿元。

  实干破局绿生金

  以绿水青山底色彰显金山银山成色

  铜鼓县坚持一手抓保护,一手抓转化,积极培育林下种养、森林康养、乡村旅游等业态,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底色落地“生金”。

  村企联结“共赢”。以党建联建引导企业联农生产,通过注资联营、订单生产、托养托管、保价收购、劳动力派遣,联结村企利益,促进双向奔赴。温泉镇石桥村党支部和江西省与杉同寿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携手打造上四坊高新技术产业园,规范种植、加工、研发、销售环节,开发青钱柳茶、黄精食品和羊肚菌、竹荪、灵芝等产品,年产值达2000万元,带动300名村民就近就业,为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

  强村带弱“共富”。由林下经济综合党委统一编制发展规划,以柏树、大槽、双红等产业强村为“圆心”,通过资源共享、产品共销的方式,辐射带动周边村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构建“一链三环、众星拱月”的林下经济产业格局。种植大户郭鸿兵、莫英富、王辉等人,建设林下黄精种植基地10个、面积逾万亩。大槽村槽发林业专业合作社吸纳50余名村民入社,人均增收超5000元。大塅镇网红“客家香香”帮助群众直播带货,推动笋干、黄精等铜鼓客家美食“突围出圈”,销往全国各地。

  点绿成金“共转”。铜鼓县委聚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全省率先建立县域“1+3”GEP核算制度体系,成立生态资源资产经营管理平台“两山”交易中心,精准核算量化生态家底,按照土地、森林、宅基地等各类生态资产的确权、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集体林权等产权的流转,分别给绿水青山贴上价值、权属和资产标签,加快推动美丽风景转变为美丽经济。大塅镇双红村以“企业+党支部+农户+自然人”分别入股模式,高标准改造辖区内毛竹林,既让竹林“美起来”,又让林农钱袋子“鼓起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向新前行 厚德流芳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区域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健康
   第11版:三农
   第12版:资讯
解锁“党建+林下经济”密码
上高:“青苗工程”赋能年轻公务员成长成才
于都:婚俗改革育新风
“监督一点通”快速解民忧
南昌高新区邀请人才“逛三园”
精准送岗稳就业 暖心服务促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 做好整治“后半篇文章”
再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强化校园培训 增强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