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川异域 万里同心

  《阿布尔的孙悟空》

  陈伟军 著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人在非洲》

  贾志红 著

  山西经济出版社

  《孟威村的雨季》

  小 鹏 著

  中信出版社

  世界广阔,风物不同,但我们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流淌着同样的血液。在那遥远的异域,有我们所热爱的生命和善良。而对未来和世界共同的美好愿景,让我们走进了彼此、理解了彼此。

  ——编者

  追寻心中的孙悟空

  □ 仇士鹏

  拿到陈伟军的作品《阿布尔的孙悟空》时,我很是惊讶,只见封面上,一个黑人小孩高举孙悟空的面具,追逐着一辆越野车,一位中国维和军人正从车窗探出头来。

  《阿布尔的孙悟空》是一本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小说。它延续了陈伟军温暖亲切的笔调,以儿童的视角展开,辅以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等手法,使整部小说保持着松弛有度的氛围与节奏。

  书中,以阿布尔为代表的非洲少年们,深陷战乱、疾病与贫穷的泥潭,经历着痛失双亲、病痛残疾的折磨,却始终怀有对生活的热忱与对未来的向往。他们表演京剧,讲故事,参加绘画和舞蹈,像孙悟空一样,倔强地抗争命运的同时,又不失活泼开朗的童真底色。所以,可别称他为可怜的阿布尔,他会很认真地纠正你,他叫“亲爱的阿布尔”。

  最早与阿布尔接触的,是军医罗菲,她不仅用中药为阿布尔母亲缓解了病痛——这让阿布尔下定决心,长大后要去中国学医,让当地人不再受到疾病的折磨;而且也为阿布尔带来了一份精神寄托,罗菲向阿布尔绘声绘色地讲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那个象征着勇气、美好与希望的身影,像一束光,指引着阿布尔的成长。当他向母亲讲大闹天宫的故事来抚慰母亲的疼痛时,他会不会幻想自己变成孙悟空,用排山倒海的本领,和母亲体内的病痛对抗,上演另一种大闹天宫?

  孙悟空是故事的重要线索,推动着阿布尔的成长与成熟。从被孙悟空的故事吸引,到在一番番经历中感悟孙悟空的精神内涵,他渐渐明白,孙悟空除了是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还是承载了不畏艰难、不惧牺牲等精神信念的孙行者,以及永不放弃的斗战胜佛,他也一步步地理解了自由与规则、目标与动力、责任与担当、善良与爱的真谛。当黎耀和战友在“六一”国际儿童节上用京剧把孙悟空生动地展现在阿布尔眼前时,阿布尔恍然意识到,孙悟空并不是抽象的,身边人都有着孙悟空的具象。

  作者曾解释道:“孙悟空不是单指某一个人,他可以是这世间无数值得尊敬的人。那些勇敢的、有爱的、善良的人们都可以是孙悟空。”被孩子们称为“中国妈妈”的罗菲,本身有严重的胃病,明知埃博拉病毒正在肆虐,却毅然踏上远赴非洲的征途。她说,她的父亲是位壮烈牺牲的缉毒警察,舍生取义是深入骨髓的信念。这也鼓舞了罗菲的丈夫,工程师孟伟,他要亲眼看看妻子奉献过青春的地方,把妻子的爱接力下去。他们的女儿才12岁,眼睁睁看着母亲最终化成一颗星星,父亲又继续奋斗在援非的征途上,她理解父亲:他们永远地失去了亲爱的家人,而她只是和爸爸分开一年。父母的大爱又化成一颗种子,扎根在她的心中。

  被孩子们称为“阳光爸爸”的中国军人们,亦是与家人聚少离多,肩膀两头各压着责任与担当、错过与遗憾。“你迟到多久,我就等你多久”,家人无条件的理解与支持,更让他们无比感动。黎耀的儿子曾在作文《假如我会七十二变》中写道:“假如我会七十二变,我要变成一只小小的昆虫,悄无声息地趴在爸爸的肩头,不被人发觉……但我一定不会发出一点儿声响,哪怕振翅而飞也要小心翼翼。嘘!我不会打扰他执行任务。”

  这些援非的人们及其家人,不就是孙悟空?他们所求取的“真经”,在那无怨无悔的笑容之中——为中非友谊不断续写新篇,展现大国担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理想与现实,伟大与平凡,个体与共同体,在金箍棒的大大小小中,谱写了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赞歌。

  而取经的道路上,自始至终,都步履不停。

  于是,在这些“孙悟空”的齐心协力下,这片土地开始发生“七十二变”:钻石般的大舞台熠熠发光、三层高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宽阔平坦的大马路不断延展……关于和平、关于一切美好的图景在缓缓铺展。眼里有光,更胜过生活有光,引导、激发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的追寻,正是“援”最好的结果。

  中医、脸谱、京剧、神话传说等中华文化也深深吸引着非洲少年们,包括中国人对生与死的浪漫看法。阿布尔深信,所有的逝者会化成星星,陪伴生者,鼓舞他们努力生活下去。

  去年年底,以“百年变局下的中国新作为——扩大利益汇合点,构建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举行,中国前驻美大使崔天凯发表演讲,他说:“如果一定要为中国外交风格找一个形象代表,我愿意选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这个形象来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元素;孙悟空忠诚坚定、善恶分明、本领高强,在中国家喻户晓,在国际上也很有名气。”这和陈伟军创作这部小说时的想法应当是不谋而合。

  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分散在茫茫大洋的各个板块上,赫然有无数的少年正追逐着孙悟空的筋斗云,有些刚刚开始奔跑,有些已戴上了齐天大圣的面具。而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认同,来自中国的文学形象与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有着共同的美好愿景,并碰撞出闪亮的火花。

  窥见世界的广阔

  □ 郑艳琼

  贾志红的《人在非洲》散文集,记述了作者随中国援非工程队在西非马里修建208公路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全书18篇文章中写的都是些小人物,小事件,甚至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一条狗……贾志红的文字清新温暖、灵动有趣。读完这本书,西非广阔的画卷已呈现在我面前。

  心里有山河万象,万物皆可写就。细腻的笔触,微小的事物,令人掩卷难忘。忘不掉的那些小地方,比如嗯古哈拉村、工程队涉水而过的季节河、野燕麦地库芒图、碎石场杰杰纳……作者在后记中写道,208公路是一条黑金缎带,沿途就是一颗颗珠玉,她是那个捡拾珠玉的人。一个有心并懂爱的人,俯拾皆是珠玉。忘不掉那些微小但闪烁着人性光芒的爱,比如16岁的厨娘阿芙替父还债要嫁给60多岁的男子,工友们捐款“赎”回阿芙,还她自由。忘不掉那些细微的诗意里生活的温情,作者以一片金黄的野燕麦给公路K83命名库芒图(班巴拉语野燕麦的意思),小姑娘法蒂姆给她新生的妹妹取名Madam Jia,说这是一个美丽的名字。想起海子的“给每一座山,每一条河,起一个温暖的名字。”忘不掉小人物的大梦想,擅长奔跑的有体育明星梦的乌力,实验室追逐梦想的非洲姑娘蕾拉,小镇上有着足球梦的邮差特拉奥雷……

  对寂寂无名的小地方,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而离尼埃那500公里的大城市塞古则一笔带过。作者沿尼日尔行走了1900多公里,大城市她去过,本可以去书写大地域,但她却选择了书写小地方。作为“一带一路”主题作品,宏大叙事、宏大主题是写作主流,但作者却选择了脚步丈量之处,臂展抚触之物,除了熟悉,更多的是作者的生活经验、写作意识、情感取向决定的。

  作者对地质工作很熟悉,对自然山川有深切的热爱,父亲是地质队员,幼时父亲带回的背包有山的味道,那是作者熟悉喜欢的味道。工作后,作者随队去往不同的地方,4年的西非生活工作,她说,“异乡人在路上易生苍凉之感,甚至产生恐惧之心,因为远离了熟悉的环境,人会变得敏感,外界一些轻微的变动都会使人颤动。”这是她格外关注细小事物的原因。

  作者对万物给予细微的体察,共情和慈悲。同天异域,风物不同,肤色各异,见微知著,在西非广阔的天地中,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是一样的宏阔。普天之下,人们的血液是一样的颜色,体温也是一样的,心底流淌的爱也是相通的。

  作者沉浸式融入并走进当地的生活,半截的围院,几块石头垒砌的灶台,锅里煮着的古斯粥,在作者笔下,成了香气袅袅,无与伦比的美食,成了日后的怀念。遍地的鸡鸭,吸着鼻涕没有衣服可穿的孩子,她没有嫌弃,而是共情他们的生活,这不是一时刻意而为,而是发自肺腑的深切情感。她说,住土坯的房子,沿着尼日尔河行走,面庞黝黑粗糙,是她喜欢且想要的生活。正是这种心底的喜欢、体察和共情下长出的文字,往往更容易引起共鸣。

  书中序言写道:“向一切微小的事物灌注感情”,我想起曾经看过的几句诗:“我爱一切微小的事物,比如又白又小的米粒,比如比米粒更微小的蚂蚁,比蚂蚁更微小的一粒尘埃。”风起于微末,细微致远,方是开阔,这是本书带给我的启示与思考。

  一本书,让读者窥见世界的广阔。

  异国他乡的桃花源

  □ 陈 裕

  《孟威村的雨季》开头便以《桃花源记》的一段文字为楔子,带领读者的思绪走向一个异国的世界。这是在老挝一个叫孟威村的所见所闻及所感,在这部以时间为轴的游记中,作者用他善于掌控的文字,把一个个故事说给读者。全书从2017年开头,以回忆的手法,讲述曾经的遭遇。作者沿着时间的轴线,对过往的经历重新梳理,以复杂的心绪表达着对当下世界和心理世界的认知。

  本书以孟威村为主要描述对象,是因为那里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当地的一切与现代化的生活相去甚远。雨季在孟威村很漫长,作者用宏观和微观的叙事手法,诠释着身心对所处环境的感受。当作者在人生困顿时抵达孟威村,也开始了身心的洗礼。

  在这里,作者经历着自然状况与人性的双重考验。孟威村风景迷人,生活原始而简单。漫游、捕鱼、游泳,与当地人交谈,体验异国的文化风情,再就是与驴友们摆龙门阵。孟威村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因而作者在书中写道:“有些旅行者只想到这里住两天,可收拾行囊时却发现已经待了几个星期。”而对于孟威村的生活,作者又感慨“城市的复杂生活跟乡村简单的生活相比,哪一种才是人类的终极向往?”作者的问话,体现着其思想境界的深度探寻,提出关于人生这个命题的深层次问卷。

  在这本以孟威村为中心的游记中,雨是作者所描述的对象,作者以雨季来衬托出自然环境的艰苦和人心境上的苦涩,所以作者在离开孟威村时是这样描述的:“离开孟威村的那天早晨,天空下起毛毛雨。人的眼睛果然是最敏感的器官,我能看到雨丝,可雨丝落在皮肤上,却没有任何感觉——怎么可能有感觉,心里乱糟糟的,这样的离开跟我的预期完全不同。”文字如此书写,便有了意象上的深刻表达,从而把作者在面临困境时的所看所想清晰完整地记述下来,体现着作者关于人生境界的思考。

  寻找至美的风景,对于一个旅行家来说,是迈开脚步最重要的目的。作者作为一个充满激情的年轻人,他用脚步丈量着一个又一个人生旅程。虽然游记并非单单讲述在孟威村的故事,但作者以孟威村为着眼点,有着深刻的寓意。我想作者以“孟威村的雨季”为书的标题,旨在通过雨季的气候状况,让读者体验到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就像作者在书中关于旅行目的地的说法——“每个人来到这里,仿佛都是为了寻找心中的乌托邦或桃花源。这里面也包括我。可就在此刻,我突然发现,真正的桃花源并不存在于某个地方,而只存在于我们心里。”

  记录旅行中的风景,记述旅行中的故事,《孟威村的雨季》一书向读者提供了对旅行这一话题的思考,从而表达着对生活的情怀。我想,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读过这本书后,每个人都能收获到各自不同的体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专题
   第07版:向新前行 立而有责
   第08版:民生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资讯
山川异域 万里同心
归人之心与过客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