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理性看待“终身参观禁令”

  ■  黄仕琼

  近日,四川卧龙大熊猫苑神树坪基地通报多起不文明旅游行为:7月23日,阳某某在该基地参观时,趁安保人员不注意向大熊猫室外活动场内吐口水;8月4日,朱某某明知园区不准携带宠物,趁工作人员安检其他游客时,将宠物藏匿于背包中逃避安检入园……他们因行为违反入园参观规定并可能对大熊猫造成危害,被基地终身禁止参观。这一举动具有警示意义,但“终身参观禁令”须谨慎使用。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往往追求休闲、放松、无拘无束,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懒散、自我放任的心理倾向,面对可爱的动物,便按捺不住想与之互动,为了获得动物回应,随意做出大声喧哗、吐口水、扔东西等不文明行为。旅游活动通常都是暂时性、动态性、异地性的,游客往往不能看到或者认识到自己不文明旅游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在北京动物园大熊猫馆,一面巨幅的宣传展板上就以大熊猫的口吻讲清楚了众多不文明行为的危害:“我们和大家一样,有时也会感受到压力,闪烁的闪光灯、拍打玻璃、大声喧哗和嘈杂的声音,这些行为都会让我们产生压力。当压力不断增加时,会产生应激反应,导致我们免疫力下降,更容易生病,食欲不振,减少自然行为,甚至会影响我们繁育下一代呢!”众多不文明旅游行为同时存在,也会使得旅游个体认为法不责小、法不责众,让一些本来素质较高的游客也突破文明底线,引发“破窗效应”。不文明旅游行为不仅损害景区环境、扰乱正常秩序,也有损自身乃至地区、国家形象,让自己成为了不受欢迎的人。推行不文明行为惩戒机制,将不文明游客列入“黑名单”并对外公布,是规范旅游行为的必要举措。

  当然,惩戒不文明旅游行为还需讲究“过罚相当”,依法依规使用。为惩戒游客不文明之举,《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将9种游客不良行为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记录信息保存1年至5年,实行动态管理。对此,景区在实行“终身参观禁令”时还需有充足的依据和理由,并考虑健全相应的评审组织、程序和标准,明确游客申辩权如何保障、记录能否消除等,传递出“惩戒是手段,不是目的”的正确惩戒观。除了惩戒举措,相关部门和景区还要把文明旅游宣传教育工作做细做实,发布文明旅游提示,引导游客签订文明旅游公约,对文明旅游行为给予一定奖励,共同营造文明旅游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党建
   第07版:综合
   第08版:民生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资讯
让文化供给更优质更直接更可持续
筑牢防范“政绩观偏差”的堤坝
理性看待“终身参观禁令”
对变味的环保作业说“不”
整治“饭圈”乱象
不能让劳动仲裁经历成为求职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