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叶雨
“空牛奶盒,已剪开洗净晾干,100个28元;空笔芯,真实用完、拒绝放墨,100根21.14元”,近日,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出现了大量空牛奶盒、空笔芯被包装成商品出售的现象。原本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垃圾摇身一变成为了明码标价的商品,竟然是家长为了帮助自家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环保作业所催生出的现象。这一则热点背后的问题引人深思。
学校布置收集空牛奶盒的环保作业,本意是引导学生养成环保习惯和意识,鼓励他们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减少浪费,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当这一活动有了时间和数量要求,就可能引起学生和家长的焦虑,甚至出现攀比。即使有的学校明确收集空牛奶盒“不要求数量,自愿参与”,但有些家长本着自家孩子“不做最后一名”的想法,更担心空盒的多少与学校评优、奖励等相关,不得不把“自愿”变“自觉”,想方设法完成这一作业。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可能会让学生误解环保的真谛,使其认为环保就是要完成某项任务或达到某个指标,而且只要花钱就能办到,也就难以真正形成持之以恒、内化为自觉行动的环保生活习惯。
对此,学校老师布置环保等主题的实践性作业时要注意难易适度、数量适中,以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为标准,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同时也要观察、跟踪作业完成情况,并及时调整相关要求,让学生不被任务牵着走,而是跟着自己兴趣走。家长也要放平心态,更多地从培养孩子兴趣、锻炼孩子的自主性出发对待实践性作业。如此,才能避免作业“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