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振宏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理论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彰显了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以“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指导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关键一环,就是必须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构。具体而言,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发展实际和民族工作需要紧密结合,深入抉发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学理支撑、把握建构逻辑、凝练主旨内涵,着力打造融通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与现实、概念与事实、文化与生活等方面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并切实做好话语生产、组织传播与价值引领工作。
立足“两个结合”的本质要求,抉发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学理支撑
学理支撑强调具备科学上的原理和法则,获得科学性证明和规律性认识。“两个结合”的本质要求为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构的规律性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一是就本体论意义上的整体观照而言,“两个结合”的本质要求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此视域下,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共同体思想,运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融合以及“真正的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立场、原则和方法,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是自然凝聚与政治形塑有机统一的过程,也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夯实强化的过程,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科学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两者之间具有“源”“流”关系,以之作为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根基。二是就认识论意义上的动态发展来看,“两个结合”的本质要求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内涵,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对此,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应着眼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概念集合、理论范畴、价值引领等核心要素进行界定阐释,不断赋予其中国化理论表达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更好地巩固和发挥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以之作为话语体系建构的思想内核。三是就方法论意义上的基本路径而言,“两个结合”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魂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深刻把握不断发展的中国实际。基于这一认识,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阐释“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史观”“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区环境和社会结构”“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正确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以及“五个认同”“四个共同”“四个与共”“四对关系”等创新理论话语,以之作为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指引与根本遵循。
紧扣“两个结合”的实现路径,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建构逻辑
紧扣“两个结合”这一重大命题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有助于在导向性、贯通性和独立性三个向度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构的内生动力与根本逻辑。
首先,实现“两个结合”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切实回答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基于此,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构要根植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现实,聚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等重大现实问题,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所面临的挑战机遇、所实施的方法策略以及所积累的工作经验作为话语生成的内容源泉,系统描述党和人民取得的系列实践成果,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行深刻阐发,形成源自实践、回到实践、引领实践的话语逻辑。
其次,实现“两个结合”,就必须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之点、契合之处,实现文化契合前提下的贯通性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二者深度融合、聚变升腾呈现出新的成果形态,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要以“贯通性”为建构逻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领域的高度契合、有机结合、互相成就作为核心话语资源,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华传统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华传统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交融思想与中华传统“和合”理念的贯通融合,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动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主动。
再次,实现“两个结合”,就是要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对此,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构要保持话语独立性,坚持自主创造性,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现实语境,分析内外部话语场域的多元性和异质性,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叙事策略和传播形式,推进话语内容生产和话语理论建设,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生活话语形态,不断提升话语体系的引导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着眼“两个结合”的价值旨归,凝练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主旨内涵
“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其价值旨归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使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中华文化相交融,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着眼“两个结合”的价值追求,有益于在思想基础、文化导向、发展理念和目标使命四个方面凝练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主旨内涵。
首先,“两个结合”旨在自信自立,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围绕这一价值目标,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话语主线,深刻阐发党中央对民族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规律的结合;还要以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凝聚民族思想共识为话语内核,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是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坚强领导核心;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传统的家国观念,阐释“生命线”“石榴与石榴籽”“一块坚硬的钢铁”“中华民族大家庭”等话语符号及其象征寓意。
其次,“两个结合”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动力。在这一价值语境下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必须突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导向,阐明这一话语表达以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为核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意识辩证关系与中华传统“以文化人”观念的结合,是在精神层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概括。
再次,“两个结合”强调创新发展的价值追求,在其思想指导下,要拓展“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话语空间,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梦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发展理念纳入到这一话语表达中,阐明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政策主张的结合,是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最后,“两个结合”旨在持续赋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此,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构中要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使命,阐明这一话语表达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与中华传统文化整体观的结合,是新时代观察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2024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编号24KS13):“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构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