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贞林 孙明珠
江西是粮食主产区、典型双季稻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主产区,2023年水稻播种面积5661.4万亩,稻谷产量414.1亿斤,均居全国第三,稻谷产量占全国10.02%;2023年油菜籽收获面积为899.16万亩,位居全国第四,油菜籽产量位居全国第六,为保障国家粮油供给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江西省水稻、油菜的单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有较大的单产提升空间。比如,2023年全省大豆播种面积为169万亩,仅占全国播种面积的1%,但大豆种植区域相对集中,单产提升仍有较大潜力。
2024年4月,自农业农村部《科技支撑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2024年工作方案》发布以来,江西省迅速行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落实目标任务,遴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制定综合技术方案,统筹农技推广项目,取得了预期效果。2024年,据26个示范片早晚稻测产结果显示,双季平均亩产达1156.14公斤,全部达到“吨粮田”目标;夏收油菜籽面积900.27万亩,总产量87.61万吨,播种面积、总产、单产比上年均有提升。水稻、油菜和大豆高产典型不断涌现,为端牢中国人饭碗贡献更多“江西粮”“江西油”。
筑牢根基 集成良法
江西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高标准农田、强化科技支撑,助力粮食增产增收。
强化产能建设,夯实增产稳产根基。制定《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全面落实“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建后管护机制,督促各地压实地方建后管护责任,坚持“良田粮用”,坚决遏制建成高标准农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3068.5万亩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75.4%,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5个等级,进一步夯实了粮食丰产的基础。
强化技术支撑,集成增产增收良法。在良法上,重点集成示范一批高产高效技术,如水稻油菜长龄壮苗机插、双季优质稻“两优一增”、优质晚稻早种连种、集中育秧、“三控”施肥、联合机收、一促四防、一喷多促、再生稻规模化丰产增效,以及稻油轮作高效栽培、夏大豆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
强化示范引领,做好增产增效文章。经过技术示范、高产竞赛,水稻、油菜和大豆高产典型不断涌现,为江西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农户增收起到示范作用。今年,上高县泗溪镇曾家村创建的示范片双季水稻平均亩产达1335.91公斤;安义县黄洲镇农户詹贤彬,2023年冬种油菜102亩,品种为“湘杂油787”,稻油两熟制,采用油菜一体机播种,2024年5月13日实地收割,平均亩产214.2公斤,扣除成本,亩纯收益989.4元。2024年冬油菜高产竞赛活动中,赣州市南康区、兴国县,万安县等6个县(市、区)稻稻油三熟制早熟油菜单产超140公斤,浮梁县、彭泽县等2个县稻油轮作油菜单产超200公斤。此外,湖口县丘陵山区夏大豆20亩连片亩产达265.64公斤,九江市柴桑区、彭泽县百亩连片夏大豆亩产分别达260.78公斤、251.41公斤。这些脱颖而出的高产典型,有利于以点带面推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加快推动将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
种业“强芯” 农机强体
做强粮油种业“芯片”。良种上,江西审定和推广了一批优良品种,比如“赣菌稻1号”在“减肥”25%的条件下实现增产8%;野香优航1573、井冈软粘推广面积分别达149万亩、132万亩;遂川县引进早熟油菜新品种“中油早1号”,实收亩产166公斤。
解锁轻松种地“密码”。面对“怎么种地”难题,我省在良机推广上,开足马力,建成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1159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201家,全省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85.16%。特别是争取了全国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省,中央财政每年给予1亿元的资金支持,用于推动我省乃至南方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和农业产业发展。
用好用足政策红利,宜春市袁州区依托油菜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项目,打造了40块油菜“指挥田”,辐射带动油菜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模式,探索突破“精量稀播育壮苗+机械化移栽+无人机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收割”油菜生产绿色高质高效集成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油菜在大田时间,有效避免了与水稻争田的矛盾,破解了稻稻油关键生产技术环节瓶颈,实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搭建平台 政策保障
面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新形势、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江西着力构建“一主多元”“一性三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通过建立区域性农技协同推广工作站,吸纳多元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工作,建立公益性推广机构与经营性组织融合发展的对接平台和路径,积极构建以“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例如,鹰潭市余江区的赣民种业公司,组建优质稻米产业协同推广工作站,2024年在该区平定乡吴秋帮合作社合作推广种植优质高产水稻品种——馥香莉丝1000亩,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合作社组织农民统一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亩均效益达1950元。
芦溪县宣风镇农技推广服务站为改善早稻米质,2024年用晚稻品种“惠湘优玉晶”种植早稻试验示范,面积50亩。一种连作模式,“惠湘优玉晶”属晚稻品种,用于种植早稻,提高产量、改善米质,经测产早稻亩产可达650公斤,为发展早稻生产提供支持。
强化政策保障。在强化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上持续发力。统筹整合绿色高产高效、社会化服务、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等资金,支持大面积单产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各类政策,向大面积提升单产重点倾斜;设区市、县(市、区)积极协调、争取支持,创设一批项目,以真金白银投入大面积单产提升。2024年,针对早稻汛情和中晚稻单产提升,紧急下达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1.753亿元,全力保障农业生产。
彭泽县精心组织“大豆绿色高产高效暨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项目”实施,项目资金及时到位及规范使用。2024年10月8日,示范区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选取代表性田块实收测产,24.08亩实收大豆折合亩产251.41公斤,亩纯收益330.35元,带动辐射效应明显。全县完成大豆种植面积3.6万亩,平均亩产170.02公斤。
拓链增值 培育主体
拓展产业增值链条。面对粮食产业链短、种植效益低问题,江西聚焦“粮头食尾”关键环节,依托粮食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粮油加工,通过订单农业、田管家模式和托管服务,集中采购农资、农事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在节本增效上下功夫。例如,安义县江西绿能农业有限公司立足粮食生产经营,以“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加工”为基本运作模式,全力实现粮食优质高产,做大一产的同时,通过托管服务、订单农业,以品牌和技术拓展产业链;南昌市新建区江西谷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田管家分红运营模式,推广稻稻油、稻再油、稻豆油,实现了单产提升、收入增长的目标。
集成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推广增产增效关键技术、挖掘大面积整建制高产典型,全环节、全过程挖掘粮油单产潜力。近年来,瑞昌市先后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江西省农科院、江西农业大学等科教部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科技帮扶、科技包县、科技赋能、科技延链补链强链等方式,支撑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该县种植油菜19万亩,油菜平均亩产129公斤,每亩成本降低了200元,每百斤油菜籽平均出产菜油38斤以上,可实现每亩油菜500元的经济效益。建立“加工企业+基地+农户”“电商销售+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大力推广订单生产模式,年度油菜生产订单面积8万亩以上。积极对接际和油脂、碧盛农业等优势企业,协助企业培育壮大“际和”“碧莲金香”等菜籽油品牌,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着力提单产促增收,做足“富硒”特色文章。万安县着力提升富硒水稻单产,促进农户增收。万安富硒大米入选2024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万安县一江秋富硒水稻“土特产”联农带农模式入选江西省农业农村厅联农带农典型案例。
经营主体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江西省深入实施乡村产业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高素质农民培训、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项目,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批学员成为粮油作物大面积提单产的主力军。例如,德兴市“头雁学员”、退伍军人徐宝林,注册柏溪农业,以水稻种植全流程为主,创新打造“从一颗稻谷到千万粒大米”的粮食全产业链帮农促富,以社会化服务促水稻单产提升;玉山县“头雁学员”徐佐贤领衔的玉山县七佳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开展“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保姆式服务,实现了“联社、村集体、小农户”互惠共赢,辐射服务早稻、中稻、晚稻和油菜累计面积达4万亩,服务小农户2万余户,占全县社会化服务面积53%左右,通过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实现扩面增产促增收。
(作者单位分别为: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农技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