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舞之名 向上生长

  舞剧《唯我青白》剧照

  □ 廖祖峰 李格格

  2014年以来,江西舞蹈艺术蓬勃发展。十年来,当代舞、古典舞、民族舞(民间舞蹈)、少儿舞蹈、舞剧等蓬勃发展,江西舞蹈累积创作了233部获奖作品,其中9部入围中国舞蹈“荷花奖”终评。通观江西舞蹈这十年,一部部精心创作的作品,一批批优秀的舞者、编导共同绘就了赣鄱“舞艺”的时代风采。

  红色基因,生生不息

  江西这片红土地承载着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和初心使命。舞蹈工作者们触摸历史,追寻往昔,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和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以舞蹈的形式进行呈现。

  舞剧《红草鞋》以长征和苏区生活为背景,在“走”“死”“生”“归”的结构中娓娓展开,在时空流转中追溯着对革命理想的忠贞,对真挚爱情的憧憬,对未来必胜信念的渴盼。群舞《许你一生》叙事真诚而质朴,讲述了兴国县红军遗孀池煜华70多年来守望丈夫李才莲的真实故事。作品采用江西采茶舞蹈元素为舞蹈语汇,以细腻的情感表达实现了对革命历史有力度、有温度的现实情怀的书写。群舞《铁血军魂》以南昌八一起义为主线,在传统的叙事方式与结构中,加入蒙太奇手法与意识流的表现,构建起对革命精神的全新阐释。群舞《苏区母亲》《八个伢崽》均取材于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瑞金杨荣显老人先后送8个儿子参军的真实故事。前者从母亲的视角描摹了英雄母亲的形象;后者以8个伢崽与母亲依依惜别为主线,体现红军战士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以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情怀。

  这些作品以高质量的艺术品质入围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终评,第十三届全国舞蹈展演,第七届大学生舞蹈节等赛事和活动。

  扎根乡土,讴歌时代

  应时代而动,为人民而舞。十年来,我省舞蹈工作者扎根乡土,用舞蹈致敬脚下的热土,致敬磅礴的历史与伟大时代。

  近年来,江西舞蹈工作者累计创作20余部乡土题材舞蹈作品,将地域文化特色与乡村振兴征程中的“中国故事”进行艺术化表达,展现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成果,彰显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不懈追求。这些作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仅是对地方风土人情的精彩演绎,更是对当下幸福生活的生动诠释。

  群舞《走在幸福路上》讲述了老区人民在党的好政策的指引下,脱贫摘帽过上了好日子的故事。群舞《第一书记》立足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通过第一书记的心路历程,呼唤人们对乡村振兴的关注,对幸福生活的探寻。群舞《希望的田野》《禾梦》围绕袁隆平老先生“禾下乘凉梦”为主线展开,融入赣南采茶舞蹈动作语汇,讲述了袁隆平老先生与劳动人民编织幸福生活的实践和追求。

  这些作品突出体现了江西舞蹈创作方向始终为人民画像、为人民抒怀的艺术追求。

  童真童趣,春意盎然

  贴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现实生活,是我省少儿舞蹈创作的着力点。江西少儿舞蹈致力于突出儿童在当代社会的活力和希望,涌现出一批充满童真与乐趣且具有时代风尚的少儿舞蹈作品。

  舞蹈《桥影流虹水漂漂》关注传统与非遗,将赣南采茶舞的“矮子步”贯穿其中,以当代审美意识重新创作,表现客家人的勤奋劳作、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舞蹈《幸福APP》关注现代信息社会发展中祖孙之间发生的趣事,通过诙谐幽默的叙事,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科技对生活、对亲情的影响。舞蹈《一起到山顶》关注一群勇于追梦的农村孩子,展现新时代中国少年勇攀高峰的顽强意志。舞蹈《天工开物后人兴》以娃娃视角展现明朝江西科学家宋应星立志报国的决心,通过童真童趣演绎时代变迁,展现中国科技根基、科技自信。

  一部部春意盎然、充满童趣的作品,得以让我们从孩子的视角看外界,领略纯真美好的儿童世界。我们观察到,在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这个全国少儿舞蹈作品交流及展示平台上,十年间,江西累计选送25部少儿舞蹈作品入围并获奖,这些作品舞蹈种类丰富、题材多样、人物形象鲜明,总体处在全国少儿舞蹈创作前列。

  本土视野,活态传承

  以舞载人,以舞化人。十年来,60余部以本土文化题材进行舞蹈创作的作品,将历史人文、非遗传统、特色技艺等融入,积极与时代碰撞出新意与火花。

  赣南采茶戏是极具江西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舞蹈创作者在挖掘赣南采茶戏舞蹈文化的同时,融入时代精神和气质,《刘二寻花》《茶山趣歌》《行南山》《茶生浮梦》等作品将舞蹈与戏曲进行融合,不仅丰富了赣南采茶舞的艺术表现力,也为其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挖掘了赣南采茶舞在当下的传承意义与时代价值。傩舞是我省传统民俗舞蹈之一,保持着神秘而古老的特征。江西舞蹈在傩舞题材的编创上匠心独运,在保持傩舞动作形态的基础上,深挖傩舞的创新表达,重塑傩舞的艺术语境,形成一系列教学成果,在各大比赛、展演中大放异彩。如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创作的《忆·傩》《追傩》获2017六省(区)青年舞蹈精英展演金奖,入选第十二届“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南昌师范学院创作的群舞《傩·祈》入选首届中国舞蹈优秀作品集萃等。

  近年来,舞蹈编导们着力于景德镇陶瓷文化挖掘,在舞剧创作上独树一帜。其中,舞剧《唯我青白》通过回忆与现实两条线索展开,讲述北宋末年老瓷匠梦回少年时代南下景德镇学艺的故事,彰显了江西本土制陶艺人精湛的手艺及新时代景德镇风土民俗新貌。舞剧《青花》人物塑造和舞段设计追求“诗情”描绘,生出“画意”意蕴,不仅展现青花瓷的烧制工艺,更展示出景德镇的特色文脉。群舞《瓷韵千年》以景德镇陶瓷制作工序为线索,展现中国瓷器文化的发展历程,折射出匠人精神。

  展现江西地域文化与人文历史的作品也是编导们触摸江西文脉的方向之一。他们用作品回应时代,感受跨时空激荡下的情感回响。舞剧《大湖之灵》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出发,以鄱阳湖禁渔期为创作背景,将渔网笼罩下的生灵进行艺术化呈现,展现修复生态的漫漫之路,反思人与生态的关系。舞剧《天工开物》以科学巨匠宋应星生平展开叙事。群舞《陶渊明》以陶渊明的人生为线,通过极富诗意的肢体解读,展现其壮志难酬和心怀天下的胸怀。舞蹈《孤禽图》取材于八大山人同名画作,融入昆舞的婉转神韵,捕捉画作中极致的空灵与意象,在静与动的交织中,揭示大写意绘画中的奇趣与隐逸。群舞《绝调·弋阳腔》以舞蹈的视角重新诠释解构弋阳腔的“意境、现实、精神”内涵,展现弋阳腔“既具南方凄楚幽咽之雅韵,又兼北方慷慨激昂之气质”的风格特征以及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群舞《瑶光赋》深耕历史文物,以海昏侯墓出土的“玉舞人”为灵感,创新演绎沉睡千年的文物,体验“大美而不言”的东方美学意境。这些作品有血有肉,既有原创力、感召力,也有蓬勃的生命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深读
   第05版:视线
   第06版:专题
   第07版:专题
   第08版:宜春新闻
   第09版:民生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产经
   第13版:资讯
   第14版:法治
   第15版:教育
   第16版:智观
网络文艺“C位”追风
以舞之名 向上生长
电影社群点亮影迷情感共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