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弘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近年来,韧性城市建设备受关注,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正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课题。韧性社区是韧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韧性社区建设是满足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保障社区安全稳定的基础条件,更是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提升社区的组织韧性,夯实基层治理的组织保障
组织韧性是实现韧性社区治理的关键要素。社区作为城市发展运行的“细胞”和基层治理的基础,也是应急管理、灾后恢复的重要阵地,其承担着降低社会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任。要注重社区多系统跨层级的多元合作主体支撑,提升社区组织韧性。一是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充分整合调动资源。韧性社区治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社区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不确定性风险下的引领作用,有助于凝聚整合社区治理力量,构建高效的动员体系。要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对社区内各单位组织和、团体的资源充分整合,凝聚多元共识、动员多方力量,构建辖区内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事项共商共议,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韧性社区治理格局。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群众更加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二是联动社区自治力量,发挥社区居民主体作用,不断提高社区应急能力。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也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第一关口、应急救援处置的第一现场,应急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加强基层社区应急能力建设至关重要。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巩固和提升韧性社区的治理能力要将更多主体纳入治理体系之中,尤其要充分发挥社区自治力量,调动社区党委会、居委会、业委员会等多方力量融入基层社区韧性治理,达到群防群治、齐抓共管、高效联动、运转灵活的治理效果。
提升社区的技术韧性,强化基层治理的技术支持
技术韧性是实现韧性社区治理的重要保障,要着力强化社区信息化、平台化建设。一是搭建社区风险的预警监测平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黑天鹅”“灰犀牛”等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大,传统基层治理模式难以充分适应当前急剧变化、风险多发的社会环境,完善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汇聚形成社区大数据,有助于实现对社区各领域智能化终端的全覆盖。积极发挥数据信息在精准研判、时空追踪、数据比对、特征刻画上的作用,动态清晰掌握社区人、物、事的数据变化,尤其在社区风险预防预警环节,增强对未知风险的感知灵敏度,助力社区潜在风险的识别和提前预警,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警,降低社区风险的破坏力度。二是建立社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社区信息数据种类多样、信息丰富,需要建立健全社区信息平台归类共享系统,明确数据采集标准和共享机制,打破数据的行业壁垒和部门壁垒。加强智慧社区基础与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共建基层治理数据库,加大共享基层治理数据资源,推动线上线下互为融合的创新服务与流程保障,强化风险治理过程中的平台整合、数据融合与业务汇合。通过社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持续累积社区大数据,特别是实现社区常态化和应急状态下的数据高效切换,研判分析、合理调动资源,增强城市社区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的精准度,细化工作颗粒度,提高联动治理的有效性,为推进基层精细化治理提供数据支撑,提升社区技术韧性以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三是强化社区应急装备的科技支撑。运用新兴技术是提升韧性社区的重要手段,通过技术赋能可以精准识别风险的领域和诱因。要善于运用智能机器人、无人救援车、灭火无人机等装备提高社区应急处置效率和质量,降低人员伤亡风险,促进韧性社区结构性调适、功能性复合。
提升社区的文化韧性,筑牢基层治理的文化支撑
文化韧性是实现韧性社区治理的有效支撑,要不断提升社区的文化韧性,持续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应急安全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构建常态化的应急安全教育机制。针对居民安全意识薄弱,防灾减灾知识掌握不够的情况,开展各类安全应急救援和风险防控疏散演练。通过应急安全知识的学习,提升居民有效识别风险和知晓预警信息、区分危险区和安全区域的能力,营造自救、互救的社会风尚,做到灾害面前众志成城、临危不惧。二是塑造社区应急安全文化。常态化开展安全宣传进社区活动,充分利用国际减少灾害风险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交通安全日等重要时间点开展宣传活动。重点做好社区风险防控知识普及和事故警示宣传教育,提升社区居民防灾安全意识。在传统科普宣传的基础上,着重创新社区安全文化培育形式,利用视频放映、文艺汇演、知识竞赛、虚拟现实体验等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知识宣传,有效营造浓厚的社区安全文化氛围,使社区居民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应急安全知识,掌握应急安全技能。
(作者系中共新余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