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起舞吧!畲乡

村民在长桌宴上演唱畲乡祝酒山歌。梁 钦摄

  □ 本报全媒体记者 周 颖

  洞头乡的燕子不怵无人机。

  高山之上,河水清冽。岸边,红黄二色鸢尾花逐水而开,凤凰图腾在独特的畲族建筑旁迎风摇摆。岸上,修旧如旧的特色古民居联班第前,9条摆字龙凌空飞舞,身姿矫捷;千人长桌宴上,原生态山歌率性奔放,直抵人心。夜幕降临,篝火升腾,火光中充满人情味的歌舞,轻柔地卸下旅人一身的疲惫。这是记者在“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会昌县洞头乡洞头畲情小镇的体验。

  这里回应着游客对独特民俗风情的想象,也迸发出当下乡村旅游的勃勃生机。深圳、南昌、会昌县城等地的游客慕名而来。除了沉浸式体验保存完好的畲乡特色民俗风情,游客还能去保存有完整深山农耕文化的畲族风情博物馆里走一走,进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体验坊里喝客家擂茶、食会昌特色鱼碗、尝灰水米粿、品酸辣口的芙蓉李。来自会昌县的彭女士和万先生,一家十几口自驾来到民俗巡游活动现场游玩,怀里还抱着年龄最小的家庭成员——4月龄的小孙子。“我们也是第一次看摆字龙,有意思,热闹又特别!很适合带孩子和家人来过周末。”彭女士饶有兴致的话语间,身旁由本地畲乡村民和福建、浙江畲乡族人组成的三四百人的舞龙大会巡游队伍浩浩荡荡出发了。人群的上方,无人机和燕子各自自在盘旋,背后,雪莲山层层叠叠的绿色环抱住小镇。

  这里安放着非遗代际传承的坚韧理想和片片匠心。洞头畲族村以蓝姓畲族为主,人口过千。摆字龙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蓝兆兴今年62岁了,他告诉记者,洞头的畲族摆字龙拥有近300年历史,较多呈现的是“天下太平”“安居乐业”等吉祥语,也会与时俱进做一些内容和样式上的改进,比如现在改进后的龙头使用了钢管,一个重量约为10公斤。如今,蓝兆兴在村里拉起了4支摆字龙队伍,自2018年起还担任了当地中小学的非遗进校园摆字龙传承师傅,“摆字龙学习最重要的还是体能要求,所以我们会从五年级的娃娃开始带,基本确保每个年级拉起一支摆字龙队伍,让畲族的非遗代代不丢”。

  46岁的蓝德武是摆字龙进校园的另一位授课老师,每周给孩子们指导一节课。他练摆字龙十多年了,如今是村里一支常驻摆字龙的“龙头”。我们的谈话令他忆起了玩摆字龙的初心:“三十几岁时开始,觉得好有意思,还可以把畲乡的东西传下去。”

  蓝德武的另一重身份是洞头畲族村村干部,讲起摆字龙传承的难点,他忍不住长叹了口气。“年轻人出去了,锣鼓队的不少队员六七十岁了。收入不高,老伙计们一天在外头做小工可以赚100多块,舞龙可能只有几十块,有人打退堂鼓可以理解。我们就上门做工作,有去家里聚餐的机会就抓住,都是乡里乡亲,上门坐坐、聊聊天,也讲讲村里的文化保护规划,人心得齐。”

  2023年,洞头畲族村的摆字龙队伍在全省的演出活动超100场,蓝德武觉得,演得最好的是元宵那场:“热闹!舞得有劲儿!”

  “可咱们今天游客也多,也热闹,有啥不一样?”记者追问道。

  “人到得特别齐,年轻人都回来了,能舞的龙就有八九条!”蓝德武顿了顿,补充道:“我儿子也在里头,一起舞。”

  一片匠心里,乡愁剪不断理还乱。

  这份赤诚的心被有心的年轻人接住了。现场青年观众蓝英说:“我爸爸是今天舞龙大会的一员!作为畲族的一员,今天我对畲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记者在洞头乡偶遇了会昌县文化馆馆长黄振荣。他介绍,包括洞头的摆字龙、山歌在内,会昌县共有24个非遗项目,这几年旅游经济越做越好,游客多,畲乡小吃、芙蓉李、毛竹、香菇、甘蔗等特色农产品也日渐走了出去……

  通过研学培训、旅游团建、畲情民宿、民族美食、观演体验和农特产品等,2023年,洞头畲情小镇景区共接待游客18.6万人次,旅游相关收入超1200万元。洞头乡乡长刘世养告诉记者:“除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字龙、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洞头灰水米粿制作工艺外,我们带队前往浙江、福建等畲族自治县、乡实地考察,将斗笠舞、畲族婚嫁、乌米饭、畲家酒等畲族民俗风情精髓全面学习,让游客拥有沉浸式的独特深度游体验。我们还想着时时创新,除了举办文旅部全国村晚展示活动、农村趣味运动会、畲乡自行车骑行等常态化节庆民俗活动,还持续唱响了高山、有机、富硒的‘熊美人’‘洞藏畲味’等名特优新品牌,做好洞头土特产文章。”

  赣粤闽交界处,绿水青山环抱的畲乡,天地广阔。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省城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非遗,生活里的中国式浪漫
起舞吧!畲乡
竹篾当笔绘丹青
春锣里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