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

  ■ 向贤彪

  “你回国任教二十年来,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在清华大学潜心耕耘、默默奉献,教书育人、科研创新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向你表示诚挚问候。”习近平总书记近日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的回信,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极大地鼓舞广大科技人员坚守初心使命、发挥自身优势,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作出新贡献的决心和信心。

  “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从历代诗赋中,我们能随时感受到这种浓烈的爱国情感。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充溢着人们为国捐躯的献身精神;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祖国疆土的坚强决心;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寄托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盼;郑观应的“疮痍满目凄凉甚,深盼回春国手医”,表达了国人遭受欺辱时的强国愿景……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化作坚忍不拔、勇毅前行的不竭动力。

  有哲人说,许国是生命的燃烧,报国是事业的奋斗。唯有燃烧,方能让人生出彩;唯有奋斗,方可为国家建功。当年,陈赓将军问钱学森:“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当一穷二白、百废俱兴的中国宣布“要搞人造卫星”时,被西方讥笑为“妄想一步登天”。经过多年奋斗,横空出世的“两弹一星”,打出了国威、振奋了精神。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在中华大地上,像钱学森这样的爱国楷模,数不胜数;这样的忘我报国行为,可歌可泣。今天,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航程中,我们更要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勇立时代潮头、争当事业尖兵。

  要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责任意识,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无论什么时候,该做的事,知重负重、攻坚克难,顶住压力也要干;该负的责,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冒着风险也要担。担当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境界。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面对繁重而艰巨的使命任务,我们更要以争创一流的志气、敢闯敢试的勇气、较真碰硬的胆气,在践行初心使命中当模范、在应对风险挑战中站前排、在攻克艰难险阻中冲在前,做到平时能胜己任、关键时刻能担大任、未来能挑重任。

  要凭本领破解发展的难题。“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干事创业,需要过硬的能力素质作支撑,否则,知责负重只是空谈,难以成大事、有大作为。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无论是破解发展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是做好群众工作、防范化解风险,都需要有过硬的能力素质和本领。本领来自何处?一方面,要孜孜不倦地求学。要强化终身学习意识,带着问题学、结合岗位学,努力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领域、掌握新技能,不断固强补弱,完善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锻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以实践为课堂,积极参与大型活动、重点工作和难题攻关,主动到艰苦环境、基层一线和吃劲岗位历练,在摔打磨砺中强筋壮骨、在千锤百炼中提高本领、在破解难题中推进事业,自觉使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综合
   第07版:文件·民生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资讯
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
退休不是贪腐“护身符”
多一些就业暖心服务
用心答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题”
性格测试不能成为就业歧视“新马甲”
千方百计助高校毕业生“就好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