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一些就业暖心服务

  ■ 黄仕琼

  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从学校“象牙塔”进入社会“大熔炉”,面临着找工作、租房子等实际又紧迫的问题,着实是不小的挑战。为了帮助毕业生更好入职以及适应社会生活,各地陆续推出的服务举措暖意十足。比如,南昌继续设立“洪漂驿站”,为异地来昌求职的高校毕业生,提供7天免费住宿;上海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供需对接会,直接开进了高校里;杭州、北京等地高校为求职毕业生推出免费借用西服服务、提供小会议室作为面试场地;等等。这些“神助攻”给毕业生增添了求职底气,有利于他们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着陆”,帮助他们以更从容的姿态完成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变。

  向刚进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释放善意、伸出援手,体现了城市和高校的人情温度,也凸显了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水平。对于求职的毕业生而言,最大的困难,一方面是资金短缺,短时间内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是经验不足,在租房、就业过程中可能面临诸多风险,容易“踩坑”。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有媒体进行了全国两会期待调查。调查显示,53.1%的受访者期待完善在校生实习实训,增强求职择业能力;52.1%的受访者希望为毕业生异地求职提供出行住宿补贴;36.9%的受访者希望学校为毕业生提供笔试面试指导;35.6%的受访者希望普及劳动合同及社保等知识;等等。如果政策举措能聚焦毕业生的这些“关键小事”,推出更多“接地气”的服务,让毕业生“住有所居”“学有所用”,少一些漂泊感和“孤军奋战”的无助感,自然能让他们摒除很多外界因素,从而更有底气地去就业、创业。“接地气”的服务还能提升城市引才留才的魅力,获得更多人才的“用脚投票”。当然,城市和高校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必须提高实效性和公平性。比如,合理设置申请程序、办理机制、投诉渠道等,确保服务速度与服务质量让高校毕业生满意。

  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宣讲就业政策、指导求职技巧等基础服务层面,更要做到关键之处有措施、细微之处显关怀。对此,不妨多些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真正急毕业生所急、想毕业生所想,做到有的放矢,推动政策红利的精准释放,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综合
   第07版:文件·民生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资讯
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
退休不是贪腐“护身符”
多一些就业暖心服务
用心答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题”
性格测试不能成为就业歧视“新马甲”
千方百计助高校毕业生“就好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