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性格测试不能成为就业歧视“新马甲”

  ■ 张 涛

  “刚做完测试,被通知与意向岗位要求不符”“测试结果显示我缺乏进取心和抗压能力,我觉得不准”……当前,各地校园招聘火热进行,一些企业在招聘中除设置笔试、面试外,还要求求职者做性格测试,不少人因测试结果不合格错失心仪岗位。

  近年来,名目繁多的性格测试在职场招聘中频频出现。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在面试中加入相关内容,其中不乏因为未能通过性格测试被刷下来的求职者。在企业看来,招聘人数较多、时间紧张,性格测试能帮助企业迅速了解求职者的性格特征和行为偏好,提升招聘效率。不过,此举也引发一些求职者的质疑,认为将性格测试当作招聘门槛不科学、不公平。

  诚然,一个人的性格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职业发展和成长轨迹。比如,人们通常认为,性格外向的人适合做市场营销、咨询服务,性格内敛的人适合做财务类、研究类工作。不过,性格适合与否只是相对而言,与工作能力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克服性格缺陷获得成就的成功例子。一些企业拿性格测试当招聘“硬杠杠”,这种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合法,有损就业公平。

  首先,性格测试结果可能失真。一方面,和考试、体检等客观量化标准相比,性格测试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测试结果只能反映测试者当时的心理状态,不同时间做测试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截然不同。另一方面,测试量表的专业程度也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如果用人单位用的是不太专业的测试量表,测试结果很可能不准。此外,有的求职者专门会研究性格测试,找到“过关窍门”,将自己伪装成企业需要的心理形象,从而顺利通过测试。这显然有悖于企业设置性格测试的初衷。

  其次,性格测试涉嫌就业歧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二十六条明确:“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一些企业拿性格测试当招聘“硬杠杠”,甚至提出性格测试不通过一年内不能再投简历的要求,这种做法涉嫌构成就业歧视,应予以纠正。

  广大企业要理性看待性格测试,可以将其作为参考指标,绝不能当作决定因素。在引入性格测试的同时,更要注重多维度、全方位考察求职者,对其能力和素质做到客观准确的了解。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宣传引导和执法检查,对就业歧视行为及时制止,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综合
   第07版:文件·民生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资讯
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
退休不是贪腐“护身符”
多一些就业暖心服务
用心答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题”
性格测试不能成为就业歧视“新马甲”
千方百计助高校毕业生“就好业”